刚一听说所谓的“中华脊梁奖”评选,凭直觉就感觉是假的,至少是荒唐的、不严肃的。果然有网友曝光,活动主办方要求参与者交纳9800元。果然,还真有一些名人开始以此为荣并炫耀。当然,也有人对此断然拒绝,不肯做这样的“中华脊梁”。
“中华脊梁”不是拿钱买的。主办方称所有活动的参会者要交9800元费用,该费用为会务食宿等费用,并非拿奖费。这样的说法不值一驳。当下中国有许多特色,其中“协会多”恐是特色之一。很少有人能把中国到底有多少协会,协会到底能干多少事儿,以及协会里混事儿的都是什么人搞清楚。招摇过市、混吃混喝的,多与这些协会沾边。协会还有一个功能让我惊讶,达芬奇家具涉嫌造假,家具协会出来帮腔;奶出了问题,奶业协会出来辩解;蘑菇有毒,食用菌协会出来打圆场。在事关群众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这些协会竟然如此恣意妄为。这次“中华脊梁”评选又有若干个协会掺和其中。尽管与家具协会、奶业协会、食用菌协会和火锅协会表现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关键的问题就是一句话,公信力何在?
“中华脊梁”是一个多么伟大庄严而神圣的称号啊,我纳闷,这些协会敢评,也有人居然能有胆量、脸面和心理承受力欣然接受,并以此为荣。莫名其妙的评选活动和国人并不认可的一些人被评上,说句实在话,我看中华还是没有这些脊梁好。
应该说,这样的闹剧人们并不陌生,交钱就能够选入的《世界名人大典》、《中华名人大典》、《中国知名企业家宝典》等等,还有以评奖名义举办的各种颁奖晚会、品牌研讨会等等,据说已经形成一套独具中国的特色的“评奖经济”现象。
目前,有必要没必要的,有资格没资格的,各种行业评奖多如牛毛。到了年终岁末,各种网站和商业机构颁发的评选奖项更是良莠不齐,交钱就能领的奖,获奖人和评选者彼此心照不宣。一时间,沸沸扬扬,风头占尽,名人到场,网络直播,但不久之后便烟消云散。以利益为主导,评选的目的本来就是挣钱,这样的评选根本无法可依,更不要说监督监管了。
此时,我看到媒体上消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平静度过百岁寿辰,他们夫妇二人将几百万元的稿费全部捐赠清华大学,建立基金会,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有人问:为何?答曰:“好读书。” 杨绛先生在百岁寿辰时不搞庆祝活动,拒绝所有采访,她说:“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人们发现,杨绛和钱钟书及另外一位百岁老人周有光一样,绝少“中华脊梁”这样的称号,甚至连像样的名头都没有。哦,真正的中华脊梁在这儿呢:默默少声、潜心干事,可谓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王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