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倪萍获“共和国脊梁”奖而引出的“麻烦”,或许才刚刚开始。
公众最初的质疑,是谁配得上这个奖。脊梁,这个词还好理解。不管你有没有学过医,摸摸自己的后背,大抵是可以找到的。但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什么?该到哪里去找?鲁迅先生学过医的,后来又说过关于民族脊梁的话。大家拿这些话来对照这位主张不投反对票的人大代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接下来的事颇具戏剧性。获奖人的资格看起来不再重要,因为这个“共和国脊梁”奖本身是成问题的。有网友爆料,脊梁奖原来是一场由评奖贩子操作的收费发奖的商业活动。该奖项的实际组织者、评选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刘学文照例否认了网络“谣言”,但跟进的媒体证实了网友的一些说法。获选者倪萍称该活动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但“共和国脊梁”评选活动组委会外联部阮仕林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活动当然是要收钱的了。”
这种活动,说白了就是几个人打着某某机构的牌子,仗着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拉着一帮“名人”帮衬搞出来的一个大忽悠。获奖的,得了看起来光鲜无比帽子一顶;发奖的,将亮闪闪的真金白银收入囊中。有供给有需求,甲方乙方俱全,是彻头彻尾的一笔买卖。这种活动不收钱,实在是说不过去呀。
从有没有获奖的资格,到有没有颁奖的资格,这是公众质疑的一个转换。公众所质疑的,不仅是评奖沦为买卖,降低了格调,变了味道;同时,公众也在质问,像这样打着某某协会的幌子搞的评奖是否正当合法?事实上,现实社会中像“共和国脊梁”这样的奖评套路,可以说是通行的做法,已经成为像某某协会这样挂靠于政府部门的“非政府组织”招财进宝的日常工作。只是多数奖项的气场不够。能用“中华脊梁”、“共和国脊梁”这么大帽子的毕竟是少数。
评奖是需要权威性的。这些某某协会哪里来的权威来评奖颁奖?这也是备受公众质疑的地方。有人认为这事应该由政府来干。我看未必。政府是有权威的,但政府的权威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制定和监督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不让牛奶里加三聚氰胺,不让桥梁接二连三地垮塌,这是政府使用权威的正地方。评奖,不是政府分内之事。
世界上一些鼎鼎大名的评奖,如计算机协会颁发的图灵奖、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菲尔兹奖等,其权威性与政府都没有关系。不仅学术界如此,娱乐界亦然。电影界的奥斯卡奖、音乐界的格莱美奖也是行业评选的结果。为这些奖项的权威性担保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金钱,而是日积月累起来的行业声望。
中国的某某协会有多少行业声望呢?这些半官方的“非政府组织”替政府安置了退休干部,现在利用行政资源搞搞刀切豆腐两面光的评奖活动,也算是有所为吧。坚定不移地改革我国社会团体管理制度,让真正的行业协会能够合法成立取而代之,或可消灭脊梁奖这样的闹剧。(夏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