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 夏文辉)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近来向欧洲大陆频吹“负面”风,引起强烈反弹。欧盟一些国家和组织领导人纷纷指责这些机构是“评级垄断寡头”,“有失公允”,“令人生疑”,提出建立监督和平抑机制,给它们设一道或几道紧箍咒,予以反制。
这一轮连续升温的“评级口舌战”特点明显:其一,争执发生在发达经济体之间。在人们的记忆中,评级机构的负面“裁判”往往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国家及其企业、机构,而近期则频频指向欧洲地区,对欧元区当前的经济、金融困境,至少在局外人眼里,有“雪上加霜”的感觉。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称其助长了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具有明显的“反欧洲”倾向。
其二,引发欧盟的集体不满。不仅遭评级机构连续“降级”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政府领导人严辞指责评级机构发布报告的时机和动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和德国财长朔伊布勒等欧洲经济界重量级人物也公开质疑评级机构的做法。
概而言之,双方争端集中在两处:首先,评级机构的“行为方式”是否做到如其标榜的公正、公平、诚信。双方对此各执一词。其次,基于当前欧元区的经济窘境,评级机构的“行为功效”是否有利、有助、有益。欧盟方面称之为“火上浇油”,评级机构则表示它们一贯原则就是:只负责评级,不负责后果。
这恐怕注定是一场难定是非的争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曾提出应对评级机构“助华尔街为虐”予以制裁,但后者仍然平安无事,继续发布各类评级报告,也继续在全球引发种种争议。
究其原因,业界认为自上世纪初建立并日益在全球财经运行中发挥特殊作用的评级机构,其核定和维系经济信用的从业功能和方式本身,必然会引发争议。批评人士还指出,评级行业发展至今,三家评级机构在全球“呼风唤雨”的既定局面客观已成垄断之势,而垄断的后果就是公平的缺位。
为此欧盟等经济体已经决心采取行动,一方面呼吁建立对评级机构有反制能力的全球性机制,另一方面欧盟委员会决定从下周开始采取具体措施,着手加强欧洲评级机构的影响力。
给国际评级机构设紧箍咒,松紧程度、具体设计见仁见智,但这种思路显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麦霸”式的全球评级机构显然同日趋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竞争和运行环境相悖。这是客观存在的垄断,应该有所改革,从而推动国际评级不断走向透明性、公正性和诚信化,也推动国际评级机构更全面、公允地扮演全球经济信使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