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谈判定下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2月中旬,周恩来(左一)、傅作义(左三)、邓宝珊(左二)在西柏坡合影。
人民解放军与傅作义代表第三次谈判旧址通县五里桥(今属朝阳区)。
参加第一次谈判的苏静(左二)与崔载之(左一)、李炳泉(左三)。
1949年1月31日12时30分,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的先头部队,列着整齐的队伍,意气风发地开进西直门。北平市民自发地涌上街头,欢呼雀跃迎接和平解放。
从1948年12月14日人民解放军完成对北平的包围,到1949年1月22日和平解放协议公布,中共中央运筹帷幄,指挥平津前线司令部三次与傅作义进行谈判,最终赢得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让千年古都免遭战火。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一封封电文和谈判记录,见证了北平和谈的艰辛历程。
第一次谈判:围炉而坐
地点:八里庄
1948年12月15日,《平明日报》的记者、中共地下党员李炳泉,陪同傅作义指定的代表——《平明日报》社社长崔载之出城,到东北野战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
从档案中可以看出,对于这次谈判,解放军方面早有安排,同时也是严格保密的。一封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电报中写道:“贺、陈、杨、何:(一)盼你们派兵将傅作义之代表经北平以北到达三河与我们谈判,(二)望注意勿向部队泄露此事,以免松懈战斗准备,护送部队沿途须严守秘密,护送的指战员皆不应知道此事,以免发生个别战士逃跑泄露机密。”落款是“林、罗、刘”。
“贺、陈、杨、何”即东北野战军十一纵队的首长贺晋年、陈仁麒、杨春甫、何廷一。平津前线司令部最高指挥官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在安排下属进行接待的同时也将此事电告中央。
中央军委迅即回电,对这次谈判的原则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即“以争取敌人放下武器为基本原则”,“第一个目的是解决中央军”。
16日下午,崔载之和李炳泉被安排在离司令部不远的八里庄,东北野战军参谋处长苏静负责接待。据苏静回忆,这里原是村里一个地主的宅第,时值隆冬,天气寒冷,双方索性就坐在炕上或围在火炉旁,随便交谈如同闲聊天。
19日,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刘亚楼出面与傅作义代表进行了谈判,由于双方条件差距较大,这次谈判没有丝毫进展。
对于谈判结果,中共中央早有预料。16日16时,军委给林、罗、刘的电报中就指出,“这只是一种试探性的行动,如果傅有诚意谈判,他还会有代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