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最不舍的人为何总是宿管阿姨

发布时间:2011-07-02 06:54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缝衣服、熬鸡汤、预备感冒药……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宿舍管理员杨平,凭借对学生经年累月的点滴关爱,在这个毕业季里一举成为数百名毕业生的“抒情对象”——有人称她为“第二个妈妈”,有人临行前抱着她眼泪汪汪,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杨平并非第一个获此待遇的宿管阿姨。就在一周前,南信大的毕业典礼上,该校29栋宿舍楼的管理员吴光华阿姨成为发言嘉宾,现场的毕业生们拉起“吴阿姨,我们爱您!”的巨型横幅,场面感人至深;而两年前,香港大学82岁的宿管阿姨袁苏妹,因为四十多年如一日地照顾港大学子,被授为该校荣誉院士,更成一时美谈。

 宿管阿姨频频成为学生毕业季的“抒情对象”,进而进入媒体聚光圈,平心而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好事。但是,如果“别有用心”地问一句:面对此情此景,大学的老师们该作何感想?他们会否像笔者这样“心胸狭隘”地纳闷:学生们最不舍的人,咋都成了宿管阿姨?

 按说,学生毕业时最依依不舍、最流露真情的对象——至少是之一,应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诸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吟唱,当是毕业赞美诗的最强音。然而,如果悉心观察将不难发现,近些年来这类有关师生情的礼赞,已从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口中,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至彻底销声匿迹。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在大学生以及大学老师的心里其实都有答案。自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产业化以来,大学校园里的师生关系已日益商业化:教师好像出售学问的卖家,学生就如购买知识的顾客,除了在课堂上完成服务和被服务之外,课后鲜有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这样的后果是,一门课程结束后,老师叫不出大多数学生的名字,而老师本人也只是学生记忆中的匆匆过客。如此与感情无干的师生关系,又怎会赢得抒情和赞美?

 有鉴于此,宿管阿姨频频走红,恰恰可以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反思:老师除了要向学生教授知识外,还要用情感温暖他们,用道德感召他们,这样才能培育出懂得感恩的一代,并被他们依依不舍。

 当然,师生关系的疏远,也并非完全出于老师的主观意愿。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下,教学是大学老师最不重要的工作。他们忙学术为了赚职称,忙商业活动为了赚钱,哪里还有时间与精力“赚取”学生的爱戴?

(作者: 梁和峰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