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成绩一出来,有关报考的话题便会在论坛、QQ群中成为讨论的热点。诸如,孩子的分数刚过理科一本线,该如何报考?文科生读什么专业好呢?哪所学校的财会专业比较好……提出这些问题的,有考生的家长,也有正为报考而犯愁的学生。
报考,考谁呢?
报考,当然在考学生。各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都划在那里,没上线,一切白搭。也难怪有人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了”。考分过线了,报考时又担心撞车,没弄好会落到下一档;报好点的学校,又不怕选不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报差一点的学校,专业好选也保险,但把辛苦考出来的分数浪费了,实在是心有不甘。学生要报考,有不少的报考指南之类的书籍,往年的分数是个参考值,但每年总有新情况,仍让学生惴惴不安。在这方面,中学老师往往有一些不错的建议,值得一听。
报考,在考高校。从大处说,今年高考人数933万,相比3年前人数减少117万。生源少了,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自然会激烈起来。如果高校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考生不认可,恐怕真有些学校要面临重新洗牌的境况了。小处讲,每年都有那么几所名校到各地去抢状元,成为媒体必关注的话题,今年依然如此。当香港一些大学的加入,对优质生源的争夺,就更显白热化了。其实学生报考,不仅仅是给那几所名校出了一道不容易解的考题,其他学校也一样。接下来,就要看它们如何分解了。
报考,在考家长。去年,同事的女儿参加高考。考完的第一天,同事就感叹,“考场是考孩子,报考要考家长了。”言语之间还透出一种焦虑。我是不太赞成同事的观点。孩子的报考志愿,家长还是不要代劳。当然,孩子在报考时听听家长的意见也是有必要的,至少是一个互相尊重。最近,看到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流行“拼爹”,有个能干的爹,就业容易得多。是呀,考生报考,可能会响到未来的就业,而毕业后就业又要“拼爹”。做家长的能不认真考虑吗?我这才明白了同事为何说“报考是考家长”,原来用意在此。
报考,也在考官员。这是新出现的情况。最近几年,在地方行政等多方干预下,一些打算报考其他名校的高分考生也被“绑架”到北大、清华,让其他高校叫苦不迭。复旦大学教授冯玮24日连发16条微博,希望各方不要再助推“北清神话”。(6月27日《新民晚报》)我看,这是官员在为自己的政绩着想,实在是操心过头了。学生报考,还是去行政化比较好;考生的分数,让考生做主吧!
说实在的,不少谈论报考话题,让我有些失望。考生报考,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就业、未来的收入与地位,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把大学当作一个做学习做学问的地方,只当作了就业的跳板。报考时考虑就业问题是没有错,但因为就业而报考,则明显过了。曾几何时,一些热门专业,经过几年之后,又变成大冷门。而冷门专业,反倒变得就业容易起来。真是世事难断。我还也见过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改行做肚皮舞教练;也有学外文专业的同学进了文物研究所工作。未来还很长,一报定终身,严重了。
以我看,学生报考,各方意见要听,但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自己的兴趣去报考,带着强烈兴趣去学习,那样更容易学有所长、学有所成。(王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