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食品安全不应有“舍帅保卒”的思维

发布时间:2011-06-24 11:17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近日举行的一个奶业论坛上,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定被大企业所左右。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认为:当前我国乳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定乳品标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6月22日 《人民日报》)

  

 若提标准七成奶农将杀牛,这样的数字足够惊悸,这也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一个现实状况。于此就陷入了是要食品安全还是要奶农利益,或者说生存权利。因为从现在“小、散”的种养结构来说,食品标准的提高就意味着准入门槛的提高,很多低层从业者经历着被市场抛弃的阵痛。

 但是,要食品安全还是要种养业者利益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两难命题。虽然生产水平低下,种养业者素质不高是食品安全标准过低的一个原因,但却并非决定因素。在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中,国内和国外是“双轨并行”,国内标准很低,对外的标准却很高。现实情况下,优质产品都“出口”卖给了国外消费者,而低质的产品都由国内消费者买了单,一些出口不达标的食品,也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方式,最终由国人所消耗。

 从现实角度而言,“生产条件决定安全标准”的论调其实很难立足。因为作为出口大国,原产国内大量农副产品能通过各国的严格标准,足以说明既有的生产能力可以适应高标准。在生产水平和标准相互促进的情况下,过低的食品安全标准,其实是对低水平种养、生产的纵容和保护。

 提高标准将让奶农杀牛,但不杀牛就等于让低标准乳品“害人”。一方面,奶农群体毕竟是少数,兼顾少数利益不能以大多数人的健康为代价;另一方面,按照有破有立的规律,只有以提高标准进行“优胜劣汰”,发挥“倒逼”作用,才能让基础产业不至于游走于低水平状况。用低标准去保护现有利益,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这亦是一个本末倒置的命题。学生可以坚持上40分钟,但标准却只有30分钟,那么其不会以高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假若坚持标准,甚至提高标准,就会激发自我原动力,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提高,不致使所有环节都在低层次中游走,并因此带动监管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也才有了保障。

 当前最大的食品安全,其实不在监管能力,而在食品安全的要求差距太大,而破解之方就是要抓住“标准”这个“牛鼻子”,不能因为标准过于宽松而让管理失去制约能力。

  堂吉伟德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