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伤不起的 “不良”标签

发布时间:2011-06-24 11:03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近日从东莞团市委获悉,由于东莞市是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全国试点,东莞团市委要求全市学校开展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全面摸清东莞市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底数和现状,为下阶段的帮教工作打下基础。(6月23日《新快报》)

 在研读排查政策之前,笔者饶有趣味地参阅了一下“不良行为”的标准,发现依照这样的标准,估计很多青少年都难逃“不良行为”的天罗地网:比如翘课,比如辱骂他人,比如夜不归宿……有人说,这样的标准肯定是需要积累到一定的“量”才算——但这个“量”显然又是个充满自由裁量的东西。而从理论上说,如果一个学生翘课到疯狂的地步,校规足以将其“清理门户”;又如果一个学生天天以辱骂他人为乐,这恐怕就是一个精神病学的问题——公权部门的“帮教”哪插得进一腿呢?

 笔者也从事过教育工作,深知基层教育中“区隔政策”之癫狂。重点班、奥赛班等遮遮掩掩又屡禁不绝,如今,冠冕堂皇的“不良行为青少年”排查摸底呼啸而来,谁能保证学校不会以“帮教”的名义将这些“不良行为少年”抽离出来“因材施教”?这样的担心,在应试教育客观存在、考试政绩如影随形的当下,绝非杞人忧天。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所谓青少年,恰是人生中转折变化最多的年华,那些不拘一格的人才、名家,如果套用东莞的这个标准审视,估计没几个能逃脱“帮教”的黑名单。写出著名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法国作家凡尔纳,11岁那年因向往大海离家出走,装扮成一名水手混上前往印度的船,“出逃计划”当天下午就被母亲发现,并在下一个码头被追回——此般行为,估计比“夜不归宿”恶劣多了,如果我们孜孜不倦地“帮扶”,他还有“神游万仞”的能力和心情?

 金无足赤,白璧微瑕。教育的主旨不是要纯粹的“德才兼备”,而是要让千姿百态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让有些“瑕疵”的青少年在制度与法令的底线上,成长成熟起来。不良行为的教育,应该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而不是锱铢必较于那些一闪而过的“小恶”,用显微镜解读、用手术钳解剖。换言之,“帮教”早就是学校教育功能之一,而逾越“帮教”范围的行为,自有社会秩序规制约束,为什么一定要把“坏学生”定义成一个孤立的群体呢?更令人担心的是,在高考学生信息都可以按量论价的今天,一层层“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筛选与摸查,会否成为一次次名正言顺的集体出丑,会否给孩子带来一次又一次未知的伤害?

 开风气之先的南方城市,这些年时常冷不丁冒出些令人瞠目的政策。所谓“摸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底数和现状”,令人不禁想起深圳 “清理高危人群”的政策。虽然等待“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是“帮教”,但这种特殊化、标签化的“帮教”,谁敢说不是另一种心理层面的“清理”?教育有教育的责任,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尤其对待未来不可限量的孩子,成人化、行政化的思维,很容易成为一把冰冷的利刃,而它们伤害的,不单单是一颗颗年少的心。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