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断有网民发帖讲述各自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的情况。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水城”,暴露了一些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6月22日《新京报》)
天要下雨,娘要改嫁,这是没办法的事。雨下得大了,就成了暴雨、特大暴雨。我们看到的报道,往往是今年的暴雨N年一遇,当然,要是不说十年以上,都觉得不好意思开口。很多被内涝搞得苦不堪言的市民也只能非常“配合”:N年一遇的事情,尽让我们赶上了,也算是人生难得的事了;退一步讲,这是天灾,降水强度大,有什么办法呢。
可是如果我们拿N年一遇的暴雨降雨量跟欧洲一些城市相比,就会发现,这些降雨量并没有对他们的城市造成多大的内涝,甚至是小菜一碟,不足为道。这说明貌似的天灾,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祸所致——城市规划不到位,市政建设不给力,排水系统不管用,全城市民都来为人祸埋单。
我们看国外一些电影,每每看到警察在下水道追匪徒,惊诧于那四通八达的地下管网竟然可以跑汽车,繁复如迷宫。据说,已经有150多年历史的巴黎下水道系统,仍然功能完好,宽畅整洁,都变成旅游景点了。回头看我们诸多城市的下水道,猫个人进去都难,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那么,同样的降雨量,在我们这里成灾,在别人那里不在话下,不是很自然的事么?
去年,有一阵子也是全国很多地方普降暴雨,也被说成是N年一遇。尤其是去年5月14日的一场大雨,使得广州成了泽国,交通大瘫痪,大量汽车泡在水里,损失惨重。一时传来青岛虽降暴雨,并未内涝,何故?原来青岛这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德国占领时修建的,非常好,所以青岛人很以此为骄傲,成为典范。
有趣的是,我们的诸多城市,动不动就说要建设成国际大都市,国际大都市应该是国际化、高度发达的都市,可是连排水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外表光鲜的高楼大厦仍然遮不住落后的里子;也有一些城市打出“宜居城市”的招牌,把城市面貌搞得漂漂亮亮,可是一下雨就被淹,门出不了,交通瘫痪,这城市如何宜居?
从某一角度而言,一场大雨检验的不是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而是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曾有人戏称,一场大雨就能分辨一个国家是否发达,如果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中等发达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用这个标准去检验,我们很多城市都徒具其表,没有下雨时以为到了欧美,一下雨就仿佛来到了非洲。
现在个别地方就喜欢做面子工程,对里子工程缺少兴趣。城市的排水明渠经年不修,被生活垃圾堵塞;地下网管经常被建筑工地挖破,相关部门却没按规定开出一张罚单。下水不畅,降雨暴增,不内涝才奇怪。
由此可见,“逢雨必涝”要么是规划有问题,没有将城市排水系统当成百年工程来规划建设;要么城市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或是钱没有花在刀刃上,不愿意做“看不见”的工作,而是花在了那些政绩见效快的面子工程上;要么是城市管理不作为……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成了无法逃避的“逢雨必涝”怪圈。反过来讲,要走出这个怪圈,其实就是要地方官员将手中的权力真正用在“为人民服务”之上。只要地方官员老老实实用好手中的权力,老老实实将钱用在刀刃上,用在与市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