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镇江·报评

是谁“妖魔化”了食品添加剂

发布时间:2011-06-22 16:36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加了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加了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火腿、加了“塑化剂”的饮料……近两年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各方的高度关注,这些原本陌生的化学名词因为与食品联系在一起而变得家喻户晓。食品添加剂已经逐渐成为牟利、违法、伤害、甚至是毒品的代名词。在近日召开的镇江市食品安全分析会上,添加剂被放在了头号位置。而有食品专家却认为,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了。

 油、盐、酱、醋是最原始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可以用来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可以起到防腐、保鲜作用,如此看来,食品添加剂不仅不是“面目可憎”,反而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如此,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是,最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似乎都与添加剂有关。

 留心那些出现安全问题的食品,可以发现,多是因为加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有毒非食用物质,而不是食品添加剂。至此,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错不在食品添加剂本身,而在于那些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不法商贩,是他们唯利是图的行为把食品添加剂“妖魔化”了。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本身使用的也是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但因为不掌握标准,超量使用,食品安全最终还是出了问题。

 尽管有人说食品添加剂“比窦娥还冤”,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把食品添加剂推向了风口浪尖,各地也纷纷把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列入食品安全首要位置。当然,今后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可能做到一律拒绝食品添加剂,这就需要我们的职能部门把工作做深做透,对食品添加剂的界定和使用给出个权威、明确的标准,监管部门根据这一标准切切实实做到严格把关。

 关于谈添加剂色变,民间流传着一个比较夸张的“段子”,说是一名消费者去超市购买食品,看到配料表上的“氯化钠”,神经立马紧张起来:“有添加剂的东西,不能买。”笑过之后,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正是因为一些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缺乏基本的认知,再加上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涉及滥用添加剂,才导致民间谈“剂”色变。看来,要为食品添加剂洗“冤”,除了严格监管,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让消费者客观对待,也十分必要。

(作者:姚秀峰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