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期间,《齐鲁晚报》上有一条重要信息被淹没于纷杂的高考新闻:山东省副省长、省招委主任黄胜透露,山东省确定从明年开始在高考中加试体育,“要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包括他的体能、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他表示,关于2012年高考加试体育的方案已经拟定,下一步将征询各界意见,“实行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坚持。”
“体育进高考”用心良苦,但任何公共决策不仅要有可行性论证,更要有不可行性论证。“体育进高考”首先面临着公平上的难题:有的学生天生体质较差、体弱多病,体育考试成绩肯定不理想,如果因此影响他上大学、上好大学,这是否公平合理呢?我认为是不公平的,毕竟体弱多病不是他本人的错,体育考试成绩较差不是他不努力的结果。还有残疾考生,又怎么细化他们的高考体育考试?
众所周知,30多年来,高考体检的要求越来越宽松,高考录取对生理残疾考生的限制越来越少,很多专业原本不允许有某种生理缺陷的考生报考,后来逐渐放开。这种变化其实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不再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唯一目标,而是以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与发展、满足公民受教育需求为最高目标;教育不只是为了让人们获得生存的本领、奉献社会的能力,更是为了满足人们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从这样的教育理念出发,一个色盲学生学习园艺专业,一个体弱多病的学生学习体育专业,只要他们自己喜欢并且愿意,纵然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能为社会做显著的贡献,又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他们享受了学习过程,受到了知识滋补,充实了精神世界——这就是教育“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培养人才为本”,它更加体现了对于“人”的尊重,对于个体需求的尊重。
以这样的教育理念审视“体育进高考”,其问题显而易见:体质较差的考生就不该上大学、上好大学吗?与此相类似的其他问题还有:体质较差的人就不能获得一份工作、一份好工作吗?体质较差的人就不能享受或充分享受公共资源和政策待遇吗?
“体育进高考”还面临着操作上的难题。高考加试体育,很可能让体育成为另一门应试科目,如同很多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考加分(比如奥数),实际上导致了新的应试教育。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按照山东省的方案,拟将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计入高考体育成绩,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完全由各个学校自说自话,其真实性、公平性几乎无法保证。
说到底,体育对于中小学生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并不是任何好东西都得进入高考、都能进入高考。从本质上说,高考只是一种智力测试,它无法承载德育、体育等考核功能。中小学生体质滑坡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人们也都知道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体育一直没有进入高考呢?原因就在于上述理由。
实际上,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重点要在体育之外下功夫。如果学生平时课业负担不是那么繁重,如果高考竞争不是那样激烈,如果各个学校都有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如果学校的体育课不是经常被挤占,那么学生们自然会有更多兴趣、时间和机会参加体育锻炼。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而是在高考中再加入一门体育考试科目,这恐怕不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思路。(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