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昨天没有火辣的阳光,但中山西路道口最新设置的遮阳棚仍给市民带来了一份欣喜。 (6月5日 《京江晚报》)
镇江中山西路道口的遮阳棚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从报纸关注此事到遮阳棚在街口出现,不到一个月时间。
这样的快速,出乎笔者的预料。原本笔者对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是持怀疑看法的,甚至悲观地认为,遮阳棚的真实版大约会在明年夏天才会现身。事实证明,我的预判错了。在此,我愿向遮阳棚的设计者、出资人和负责搭建的工人师傅们表达我的歉意。
遮阳棚被一些报道冠以“城市一景”。一座普普通通的遮阳棚为什么能成为“风景”?因为它稀少,因为它充满人情。当有一天,遮阳棚成为城市道路设施的一个必要构件,当它普遍出现在一切合适的道口,那时,我们就不会再将遮阳棚看作风景了。
而眼下,像中山西路道口这样的大型遮阳棚,数量还很少,大面积推广还要假以时间。所以,我更看重它的示范意义。
首先是反应。在十几二十来天的时间内,相关部门就将市民的心愿转化为具体的交通设施,这样的速度,让我们兴奋。优秀的城市品质,并非都在别处。这一次的遮阳棚事件就很好地彰显了城市魅力。涉及到城市的文明建设,有些事要和风细雨,有些事就要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夏天来临才考虑遮阳棚的事,是有点迟,但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说干就干,不是抢回了时间,提前让市民享受到清凉了么?
第二是协调。和搭建遮阳棚相关的部门不止一家,他们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战的能力。许多事情的边界都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也就是俗称的“三不管”。管辖权的这种不清晰特征,常常造成拖拉推诿、效能低下。而此次关于遮阳棚的合作,就表明,“亲民”“爱民”的理念是相关部门无缝沟通与成功合作的润滑剂。大家都从服务城市、服务人民的大局出发,不同的部门就能形成行政合力,高效完成单个部门无法办好的事情。
第三是舆论。我们要感谢报纸对遮阳棚的连续报道,感谢市民对这场讨论的关切和热议。舆论的推手促进了这件事的进展。报纸的民生价值通过这类报道得到体现,百姓的参与热情通过这类讨论得到释放,而相关部门用积极落实的行动证明了他们具有关怀民生的胸襟和抱负。
我不再做预判了,我只祝愿,我们的城市会出现更多的遮阳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