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只有几天了,虽然教育部还未公布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最终数字,但记者根据各地公布的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统计发现,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预计将在920万人左右,较2010年的957万人锐减30多万人。北京、上海、河南等18个省市的报名人数较2010年下降,其中,河南报考人数减少最多。(6月1日《现代快报》)
各地高考报名人数锐减,并非新闻,而是近年来的一种高考现象,比如今年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不足7万人,自去年创下10年来参加6月份高考人数最少的一年之后,高考报名人数继续走低。高考报名人数逐年走低,显然有着深层次原因,对此不可等闲视之。
一般来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必定有着多重因素。早在2009年,就有媒体报道,重庆2009年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相关招生负责人称,放弃高考的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蔓延,不得不让人探寻读大学的高成本以及就业难的现实困境。此外,高考报名人数减少,还与一些人选择出国有关,这对国内高校来说,也许是一种复杂的提醒。 当然,普遍来看,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源减少,即,由于出生人口的波动,参加高考的适龄人口总量在不断减少。对此,相关部门需要相机而动,主动应对。
其一,高校和高职如何应对?前几年高校大扩招,学生招到了,但教师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高校“放羊化”现象十分严重,这显然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如今,随着生源减少,高校能否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而不是陷入商业迷失与高校大跃进之中?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对高校来说,意味着要铆足劲吸引考生,要更加办好学,否则真有可能招不到学生或者招不够学生。从几年前开始,不少高职已经招不到学生,有些高职甚至允诺,只要高三毕业生报考就录取,也就是说不论分数,如此捡到筐里都是菜,是对学生负责吗?如果高职实在招不到人,不妨改变办学思路,由育学生转而育农民工,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
其二,城市管理者及教育部门如何应对?早在几年前,北京就出现了学生荒,一些中学班级甚至不得不关门大吉,原因就是北京户籍的学生在严重减少。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北京高考报名人数必然锐减。这就给相关部门一个提醒,应及时调整户籍制度,或者起码改变现行的高考报名制度,让那些在北京的外地考生,有机会在北京参加高考。不止在北京,同样在上海等地,太多的孩子受困于户籍制度而不得不回老家高考,带来诸多的不便。这种错位的断裂,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今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因为涉及的人比较多,所以该问题比较复杂,北京、上海都在研究办法,教育部则主要和接收这些学生比较多的地方逐步共同推进异地高考。如果孩子因不合理的制度而延宕了命运的改观,他们伤不起,也等不起,因此,相关政策出台宜早不宜迟。
其三,加分政策和招生政策是不是也应调整?曾有媒体报道,2010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为196759名,高考加分人数居然高达3.37万人,占考生总数约17.19%。而北京2010年获加分的人数近1.1万人,占全部考生8.1万人的1/8强。无论是8个考生中有1个考生加分,还是5个考生中有1个考生加分,这样的比例都高得离奇。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加分人数不是也应该大幅度缩减,不合理加分政策是不是应及时清理?此外,北京等地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但在京的不少高校并未缩减招生名额,比如,去年北京高考生源比前年减少20%,但是北大、北师大等名校,在北京地区的招生规模居然与去年持平!这对西部地区以及不少人口大省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业内人士认为,学龄人口的萎缩,会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社会普及速度,这将深刻影响我国社会事业各领域的发展,需要社会管理者和研究者提早预见,未雨绸缪。但愿如此!笔者期待,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应成为教育深入改革的一大契机,也应成为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变革的推手,只有从根本上推行教育公平、社会公平,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才能成为化危为机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