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质监局和东莞市在排查中抽检了“东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食品添加剂,检测显示其中4批原料和4批复合添加剂成品含有毒工业原料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查获的进货和销售记录显示原料“起云剂用油”来自台湾,其食品添加剂产品主要流向广州、江门和东莞等地。(6月2日《信息时报》)
就在前两天,统一集团总经理助理杨寿正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纵横》采访时表示,“起云剂”只在台湾地区的产品中使用,大陆统一品牌饮料不受本次事件影响。康师傅公关部负责人陈功儒也向媒体强调,该公司在大陆地区销售的任何饮料产品都是本地生产的,与台湾地区没有任何关系。
公众还来不及分辨两家企业所言是真是假,广东的“新发现”说明,不仅台湾在大陆销售的食品、保健品受不受塑化剂污染需要用事实说话,就是大陆自己生产的食品是否受塑化剂污染,也因“毒源”塑化剂在大陆有生产,有销售,而让人更加提心吊胆起来。既然“毒源”已经跑了进来,目前这些含有塑化剂的食品添加剂产品已经流向市场,谁敢保证没有污染大陆自己生产的食品?
这还只是广东目前抽检中查出的第一家,会不会有第二家、第三家,更多家?全国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似情况?不管怎么样,公众急需监管部门厉行查封,追查到食品终端环节,回收产品,公布名单,不要让“毒源”继续放毒,切断、收回流入市场的“毒流”,还公众以健康安全。
可是,监管部门何时雷厉风行地查个底朝天,何时向社会公布名单,让人心里没有底。理由是,因塑化剂引起的台湾食品、保健品危机事态持续扩大。据报道,目前,受塑化剂风波牵连的厂商已达200多家,台湾地区几乎所有食品大厂都被卷入其中。而国家质检总局在事发一周后,才于5月31日,在官方网站公布了《暂停进口台湾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名单》。
即便迟迟而来的名单公布也仍然让人难以满意,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公布的暂停进口名单里,只有10家涉事企业,20多种商品。
明明已经“涉毒”的产品,完全可能因为没有公布,致使人们仍在“放心”食用。事实上,即便是统一企业声称正在积极堵截流向大陆市场的有毒芦笋汁,并称已基本回收完毕,但据媒体报道,东莞少数专卖台湾食品的小超市,“涉毒”芦笋汁仍在销售,而店员对统一芦笋汁“涉毒”一事毫不知情。据此,公众有理由相信,还有一些消费者对已经确认的有毒食品仍然蒙在鼓里。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应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明事态,公布名单,厉行查封,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广而告之。反应迟钝或藏着掖着,都应视为行政不作为。
在工业化时代,许多食品从生产到进入我们的嘴里,经历了无数个工业化“加工”环节,每一道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都高度专业化,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都将造成严重后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精密的技术、把关标准,后果难以想象。高度专业化都会让普通人因专业缺乏而丧失安全辨识能力,很多人就是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被动学习“三聚氰胺”、“塑化剂”等新名词的。这就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必须上升为高度专业要求,监管部门既应体现出行政上的雷厉风行,更应在技术和标准把关上做到超前制定,精密严格,只有高度专业化的食品安全守门员才能让公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