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天价粽子”离节日的地气越来越远

发布时间:2011-06-03 11:44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尽管离端午节还有近10天的时间,但各大超市卖场早已打响了“粽粑大战”。粽子的种类是丰富了,可价格却也蹭蹭地往上蹿,价格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令人瞠目结舌。

 “天价”是个时髦词汇,“天价茶叶”、“天价月饼”,“天价粽子”,不胜枚举;一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物品,就在不经意之间拉开了与老百姓的距离。对于这些“天价商品”,老百姓自然是“看得起”,“买不起”,鲜有问津。那么,买得起这些“天价商品”的人,所为何用?

 “天价粽子”的命运无外乎两种——送人或者购买者自己吃掉,而送人的则占绝大多数。社会学家布鲁默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因此,人们所看重的不是粽子本身,而是“天价粽子”的符号意义。

 于是乎,“天价粽子”成为了“特殊身份证”,成为人们用于“打点”的工具。

 送粽子的,送的是“档次”和“敬意”;吃粽子的,吃的是“身份”和“权力”。“天价粽子”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成为人们迎来送往、觥筹交错的装饰和点缀。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眼球经济”时代,一个缺乏“身份认同”的时代。时代的浮躁来源于人的浮躁,人浮躁了,商品也跟着浮躁起来,价格也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天价粽子”和其他“天价商品”也就粉墨登场了。

 粽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古人吃粽子,为的是人物纪念和文化传承,看重的是节日气氛和家庭温情,粽子是一种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而现代人买粽子,为的是人情往来和社会交换,看重的是权力、地位和现实利益,粽子也就嬗变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失去了它应有的文化内涵。 (杨朝清)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