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说,袁隆平当科学院院士够格,没当是个遗憾。人们不禁担忧,院士增选先天不足的“游戏规则”会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赢家通吃的“官院士”们会不会占了紧缺名额,挡住“袁隆平”们进入工程院的大门?
昨天,中国工程院发布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名单共485人,提名材料将公示一个月。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在列。 针对这份名单,网上已现各种声音,有人质疑评选标准,有人认为是院士官僚化的表现,也有人觉得“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没有什么不合理。 (5月26日《新京报》)
诚然,工程院院士的提名和入选条件是非常苛刻和严格的。考量的是曾经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同等职称的专家。程序为单位推荐、部门遴选和院士提名,并经形式审查和主席团审定,公示反馈等。在后续评审和选举环节,还将特别关注候选人的学术背景。尽管如此,增选程序却并非无懈可击,比如工程背景为何不作为前置条件,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究竟是如何被提名的等等,还缺乏一个公开透明的操作规程。因此,网上的质疑之声是可以理解的。
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经三次申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均落选,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后,湖南省第四次推荐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最终当选。至今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袁隆平,却获得了拥有2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称号。袁隆平屡屡评不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据说是其“方法没有创新”。对此,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说,袁隆平当科学院院士够格,没当是个遗憾。人们不禁担忧,院士增选先天不足的“游戏规则”会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赢家通吃的“官院士”们会不会占了紧缺名额,挡住“袁隆平”们进入工程院的大门?
建立公正有序和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是改革完善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和资源分配机制,推动创新科研环境形成的应有之义。只有自始至终将工程院士增选放在阳光之下,候选人都被放到金鱼缸里,让公众对他们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建树充分知情;评选程序在每一个细节的设置上都注重科学民主,公正公开,让真正的科技实力说话,才能消除公众“疑人偷斧”的心态,才能既不拒仍承担部分科研工作、掌握前沿工程技术的高官老总,又能让“袁隆平”们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