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周恩来亮相万隆细节揭密
大使夫人当替身

发布时间:2011-05-30 07:10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和平宣言

  1955年4月24日下午,亚非会议闭幕式就要举行了。进行了四五天的不公开会谈,能否拿出一个公报?各国记者都聚集在独立大厦等待消息。此时,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心里却没有底。

  尽管周恩来以自己的坦诚与冷静化解了锡兰总理的发言,但亲西方的政治集团还不死心,还是死揪住反共的论调不放。面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土耳其代表更表示不懂“共处”究竟包含什么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4年中印谈判时,由周恩来最早提出的。这一原则刚一提出就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强烈支持。在签订《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时,尼赫鲁特意叮嘱要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在协议中。在尼赫鲁看来,不论站在何种立场,都没有理由反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万隆会议以来,这个本该是最广泛共识的原则,却屡屡遭到曲解和质疑。

  听到土耳其代表的发言,尼赫鲁终于爆发了,他顾不上使用外交辞令,走上台慷慨激昂地说,印度人既不同共产党站在一边,也不同非共产党国家站在一边。我认为应当有一个“不结盟”的地区。亚非国家让自己成为任何一方的追随者,都是不能容忍的屈辱。

  听了这话,参加西方同盟的国家立刻坐不住了。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跳起来说,巴基斯坦是个主权国家,没有责任向任何国家解释自己的行为。

  一派支持尼赫鲁的“不结盟”中立政策,和共产主义和平共处,另一派则主张同西方结盟,反对共产主义。两大阵营剑拔弩张,本以团结为目的的大会,眼看就要成了冷战的前线。

  就在两派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周恩来又一次登上了讲台。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道:“他那选择时机的外交才能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会议大部分时间内控制自己,当他的神经稍受刺激之后,就以明星般的姿态上场。”

  周恩来心平气和地说,这次会议既然是讨论世界和平与合作的问题,就应该撇开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人不喜欢“和平共处”这个词儿,说是共产党的词儿,那么,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

  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他说,如果有人反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措辞和数目,那么,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的共同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和平。”

  接着,他把各国代表都能够接受的共同点,归纳成七项原则,并采纳日本代表的建议命名为《和平宣言》。

  鲍大可写道:“周恩来再次给会议带来了高潮,就像他先前在公开会议上所做的那样。”他表现得“既有灵活性,又不教条主义,以此来对与会代表发挥最大限度的个人影响。在这方面他干得十分成功。”

  许多曾经对中国抱有成见的代表也感叹道:“他与莫洛托夫(苏联外长)完全不同,这一定是因为他的国家不但是共产党国家,也是孔子的国家。”

  4月24日下午5时,亚非会议关于经济与文化的文件草案都已完成,只有政治委员会的文件起草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闭幕式的时间一拖再拖。人们都在议论,万隆会议能否在政治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公报。

  下午6时15分,“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终于出炉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过问或干涉他国内政”……这些条款虽然在措辞上有些许出入,但其实质都脱胎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全程采访了万隆会议的美国记者鲍大可后来感叹道:“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万隆会议使更多亚非国家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一扇窗。

  1955年8月1日,尼泊尔与中国建交。1956年5月30日,埃及与中国建交。 1957年2月7日,斯里兰卡与中国建交。1958年7月19日,柬埔寨与中国建交。1958年8月25日,伊拉克与中国建交。1958年12月20日,阿尔及利亚与中国建交……

  万隆会议后的短短几年内,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亚非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而中国一贯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至今成为国家间交往的准则。(记者 黄加佳)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