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今人向驴友宗师学什么

发布时间:2011-05-21 09:34  来源:解放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旅行?为了亲临某个著名景点并合照以证明到此一游?为了茶余饭后补充谈资以博眼界开阔之名?更时髦一些,在嘈杂、拥挤和繁忙的都市中憋闷太久需要到宁静乡村等候心灵?又或者旅行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中体验种种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徐霞客。徐霞客踯躅三十年,驰骛数万里,只身探访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近四百年过去,徐霞客的生命力依然在,在他给后人留下的一部《徐霞客游记》,也在全国十几个省份、几十处景点里的徐霞客雕像,更在热爱旅行的现代驴友们尊奉给他的“驴友宗师”名号。

 一个古人的个人探险,对于今天不得不忙于工作生活偶尔才能旅行的现代人来说,意义何在?有没有可能,尽管大多数人不能像徐霞客一样将毕生财富、心血都付与寻访名山大川,却能些许抓住曾经激励徐霞客一次次行走山水的力量?今人再忆徐霞客,究竟应该学什么?

 学人文关怀。一位驴友在论坛上说,唯有在旅行中,历史书上的一个事件会具化成一段旧城墙在你的面前矗立;地图上的一个名称,会成为一条路在你的脚下延伸;多次耳闻的风俗,会变成一个少女在某座老城街道上的背影一闪而过。一个刚和同学结伴游玩安徽乡村的90后大学生说,本来我们以为和当地人是不同的,现在才明白原来一样。

 旅行,可以让人看见原本无法看见的,了解远方的人们原来和我们一模一样,有欢喜有忧愁,有过去有未来。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在旅行中发起“多背一公斤”的倡议。旅行者随身携带少量书籍和文具送给沿途遇到的贫困孩子,通过与这些孩子面对面的交流,激发他们的信心和想象力。

 学品格磨练。记者曾采访过一个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然后又在家门口大单位工作的上海人,和许许多多都市人一样,从小到大一帆风顺,可总觉得丰顺的生活里还少了一点什么。走遍西藏后他明白了,自己缺的是一种独当一面的锻炼,一段走走看看增加阅历的经历,一堂了解更多种生存状态的课程。

 和各式各样热衷于背包游的驴友聊天,总能听到“锻炼”、“成长”、“宽容”、“谦卑”这样一些几乎变得陌生的词汇,屡屡被一群已经成家立业、有的甚至年近不惑的人提及,让人不得不被这些久违了的词语重新打动。

 学爱国情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阿拉山口位于中哈边境,口岸附近有个很大的贸易市场,里面可以买到哈萨克斯坦小刀、地毯等,是到访此地的游客必游的一站。出了市场不远处就是国境线。站在国境线上回望自己祖国广袤的戈壁滩,身旁的小山丘上,边境战士们用白色小石子拼出一幅祖国版图和一行字:祖国在我心中。一个边境战士说,无数嘻嘻哈哈的游客走到这里,突然就安静肃穆。

 人需要体会崇高。这是任何人、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失的。

 旅行,是一件属于心灵、关乎成长的事。徐霞客说,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此中情怀,正可鼓舞生活在一个缺乏冒险缺乏激情的扁平世界、日常生活又是如此按部就班忙忙碌碌的你我。(张斌)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