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赵光裕认为,《史记》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对《孙子兵法》有继承也有补充。如《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是非常有名的一场战争——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种作战方法即出自《孙子兵法·九地》,而项羽将其运得非常灵活。最著名的战例要数彭城之战,这是一场在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出自《孙子兵法·始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楚汉战争中另一位军事天才韩信与龙且的对决源于《孙子·始计》:“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韩信是一位示弱的高手,几乎每战均用此法。井陉之战,韩信也用此计,示赵以弱,伪装战败,丢弃旗鼓,引得赵兵队形大乱,争抢旗鼓,再回马一枪,打败赵兵。
来自海峡两岸的学者共同表示,《孙子兵法》的核心是“非战”、“慎战”,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对财力的消耗太大,对百姓的伤害太大。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表述了这种思想,其中,最主要是在有关对匈作战的记述之中。《韩长孺列传》中记述了韩安国在朝议中反对用兵匈奴的意见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司马迁对此记述得十分详细,说明司马迁对对匈作战持慎重态度。
与会学者称,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是中国兵书产生最多的时期,但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许多兵书,如《项王》、《韩信》、《范蠡》等兵书今已全部失传,唯独《孙子兵法》流传至今,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优胜劣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