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2》海报(资料图)
中国动漫年产量达22万分钟,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这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日前出炉的消息。不过这个“第一”的消息如风过耳,业内业外都波澜不惊。比起争论和质疑,更悲惨的结局,莫过于无人问津,如此“第一”有些尴尬。
说产量,我们遥遥领先,全国数百家动漫基地,每家出一个产品,数字也可以砸死人。可惜除了喜羊羊,这几年叫得上口的国产动漫寥寥可数。论“有量无质”的原因,无非是老生常谈的那几条:创意不够,资金不足,人才缺口。单独看,每条都算不上理由。创意?网络论坛里奇思妙想的原创源源不绝。资金?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国家和各地管理部门每年投入大量财力资助动漫发展。人才?只要看看全国每年有多少独立动漫作品问世,就知道这一行永不缺少“热血青年”。遗憾的是,三者相加,却出不了响当当的作品。
暑假未至,好莱坞动画《里约大冒险》先声夺人,赚得盆满钵满;《功夫熊猫2》戛纳上映后,即将奔赴中国影院,媒体长篇累牍宣传,已将气氛炒热。可以想见,“熊猫大侠”归来,票房飘红之余,又是新一轮“为什么”讨论:为什么外国人可以把中国原料拍得有滋有味,中国人却不能?为什么外国人能把动漫做得老少咸宜,中国人却不能?
数字可以成事,也可以坏事。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因为我们太看重“数字”。动漫热了,有观众缘,有赚钱希望,便急匆匆投资、急匆匆制作、急匆匆上映、急匆匆想着回本。来不及推敲情节,硬生生把道理拗成大道理,来不及设计造型,画面单调粗糙,别说吸引成年观众,连小朋友也看不下去。某地一部拿到2100万元资助的30集动画片,效果甚至不及报纸自制的仿真新闻短片,被网民称为“惨不忍睹的‘旷世神作’”。斤斤计较于成本、收入、业绩、各种灰色附加值,数字能造就动漫大国,却不是强国。(水奇)原题:“第一”为何悄无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