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老照片:看,镇江排工的背影

发布时间:2011-05-16 07:46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我们镇江,传统的排筏运输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悄然消失了。看,这组照片就是排工们的背影。这一繁重又需要点技术的行业,曾维系了我们一家人生活。

 1957年的反右运动使得爸爸从高淳县百货公司的领导岗位被发配回了原籍劳动改造,妈妈就带着我们回到镇江投靠外公。妈妈心灵手巧,起先在镇江友谊服装厂从事印花工,虽然得到领导和工友们的一致好评,无奈从事轻工的微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妈妈不得不放弃轻松的印花工,来到排筏站从事这一繁重的行业,当时的这一行业那可是高工资了。

 排筏是用竹、木编扎而成,根据竹、木性浮的特点,利用水道顺流放送。排筏自隋唐开始出现,清代竹木在全国流通,运至江苏,首先到达江宁府,一路“至镇江牌湾地方改为小排进口,由河路运往苏州等处发卖。”解放前镇江码头排筏业以小码头、新河桥为基地,沿用水面4个作业点从事木排拆做和运送业务。1951年1月镇江市成立搬运公司筹备处,将排筏等7 个专业的搬运工人2312人进行劳动编组。1951年7月镇江市成立“地方国营镇江市搬运公司”。 1958年至1966年从镇江转运的木材每年在30万立方米以上,供应全省40多个县市。“文革”期间,苏北在镇江中转的物资95%以上在镇江西站小码头铁路专用线和镇江港务处港区内衔接中转。当时装运木材的过程落后,先将铁路“四条”“二条”(铁路进出港区的专用线)卸下的木材,沿自然岸坡边由人力铺滩检尺,然后装卸工人“顺坡”扒运木材下河,排筏工人打捞下水的木材到“排底”上扎排,再运出。这种工序直到1972年逐步建立立式驳岸后逐步淘汰。上世纪50年代,木帆船的帆、橹被运用到排筏上。顺风时树起风帆,借助风帆行进,排筏两侧架上橹,利用橹调整方向转弯。60年代起,扎排业始用拖轮运木排。70年代初,排筏运送实现了拖轮拖运。

 因为排筏运输业是妈妈养家糊口的职业,又因为家就住在西津渡蒜山对过的巷子里,童年的我们,就把小铁路两边堆积如山的原木当成了我们打游击,躲猫猫的战场。记得有一年夏天,我们穿得都很单薄,表弟在追跑中突然摔倒在石头上,当他从石头上爬起来时,我们看见他的小腿上张开了小嘴,雪白的肉裸露在外面。我们吓呆了,全都傻在那儿,还是在宕口扎排的排工把表弟抱到二院,直到缝合好后,表弟才哭出声来。这以后,我们安稳了好一阵子,但孩子的天性总是改不了,最终的我们仍然还是在争做那里的“大王”。

 比较文雅的时候,我们会带上用大头针做的渔钩来到排筏上,看排工们用小弯子勾、扎、撬木;用扳山将原木转身翻个、堆高;用排篙勾木,堆木。接下来我们会将鱼钩伸下排档,在那里我们总能钓到一些小鱼。其他鱼,我们是拿回家的,唯独鳗鱼我们是不敢吃,这全都因为排工们给我们讲的,鳗鱼在江里是吃死人的肚肠长大,江里如有尸首,会从肚脐处爬出鳗鱼。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鳗鱼会成为高蛋白的代名词,成为价值不菲的佳肴。

 镇江的排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不仅是镇江劳动大军中的生力军,他们在艺术上,同样享有盛名。1962年,排筏工人创作颇具镇江民歌特色的表演唱《一根长篙》,其排筏号子高亢、激昂;1973年,表现与大自然搏斗的歌舞剧《激浪飞排》,参加省专业剧团歌舞调演,获得好评。

(作者:吴家祥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