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刊文说,美反恐长期持“双重标准”,反恐的正义性和恰当性受到了各方的质疑。
文章摘编如下:
基地(卡伊达)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奥萨马)被击毙,成为最近一周国际社会持续火热的话题。所有人都明白,拉登的毙命并不意味着反恐的终结。对美国而言,拉登的死毋宁说是阶段性成果不如说是迟来的精神慰藉,9.11惨案下的无辜性命以及为之持续投入数十年的人力、物力、财力损伤终于有了正义的输出。
然而,当奥巴马宣布击毙本·拉登并享受着拉登之死带来的政治“红利”时,那些遭受过或者正在遭受各种恐怖主义袭击的国家不禁在问:美国的反恐还会继续如此给力吗,会不会在反恐的双重标准上变本加厉?
美国长期领导全球反恐
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的长期宣传影响下,我们眼中的恐怖主义就是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言恐怖必称拉登。而遭受9.11恐怖袭击后,也正是美国通过与全球多数国家加强在反恐上的合作,带领世界在全球构筑起反恐的堤坝。于是,全球性反恐成了美国反恐的一部分,而反恐对象和标准也由美国说了算。
站在反击恐怖主义的正义和道义制高点上,美国的这些行为虽然引起一些国家的不满,但还不至于跟美国对着干。
在过去十年,在反恐的名义下,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战争,把伊朗、苏丹等国列入“支恐”名单对其制裁,而针对俄罗斯的车臣民族分裂恐怖主义组织选择性“忽视”甚至暗中支持,屡屡不经许可在巴基斯坦地区发动袭击造成不少平民伤亡,以“支恐”或“反恐”来划分敌友国家。
现在,拉登死了,作为美国头号威胁的人物被铲除,基地组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正如奥巴马所言,它证明了美国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美国反恐的正义性和恰当性将陷入合法性危机。
美国反恐的双重标准与任意扩大
其一,美国在反恐的双重标准上还要走多久?目前,国际社会在何为恐怖主义以及哪些该列入恐怖主义上还存在着不同的争议,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无法为恐怖主义树立统一的标准,因此,各国都有不同的界定和标准。
纵观美国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威胁到美国的国民安全和国家安全。美国在9.11之后,高举反恐大旗,凡是威胁到美国安全和利益的都被定性为恐怖主义或支恐国家,然而,对于那些无关美国安全和利益的恐怖主义却不在打击之列,甚至暗中提供金钱、技术,为其辩护、进行扶植。同样性质的恐怖主义也给予不同甚至相反的定性。耐人寻味的是,本·拉登早期曾受到美国的支持。美国此一时彼一时的做法,在恐怖主义上搞双重标准,不仅无助于达成共识,还伤害了那些对反恐持合作态度的国家,正成为国际反恐合作的障碍。
其二,美国的反恐“扩大化”。911带给美国的震荡还导致美国屡屡在反恐目标和手段上扩大化,一有风吹草动,就有“草木皆兵”之势。而美国也借反恐扩大战略目标,抑或将反恐工具化来实现美国的利益。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美国通过反恐不仅强化了与盟友之间的密切联系,还利用反恐合作扩大了其战略版图,与一些国家发展起友好关系。透过反恐,美国一方面进行核输出,另一方面却对一些发展核武器的国家进行严厉制裁。反恐成为战略合作、辨友分敌的工具。
美国反恐的“扩大化”还表现在在反恐的过程中屡屡发生践踏他国主权和不尊重人权。为了铲除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驻阿美军多次利用无人机对巴基斯坦一些地区进行轰炸,导致大量无辜民众伤亡。前不久美国驻巴情报官杀死两名巴基斯坦人一度还引发美巴外交纠纷。美国为了强化安保而不顾个人隐私,监控私人电邮电话等通讯,甚至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肆意践踏。如何在加强反恐合作与尊重他国主权、安全与自由间实现平衡,而避免出现反恐“扩大化”也让美国的反恐充满疑问。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无论是人数、组织还是手段、技术、破坏力都在发生变化。可以说,全球的反恐事业任重而道远。
美国本身深受恐怖主义之害,又是当前的超级大国,其有责任也有实力在全球反恐中发挥作用。此次击毙拉登,并不意味着美国反恐的彻底胜利,美国需摈弃基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双重反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