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

发布时间:2011-05-06 10:49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尽管统计局迅捷对111元这个敏感数字做了“技术解读”,依然挡不住民意汹涌的质疑,有网友直接发问:月支出111元的中国住房有没有?因为即便不谈北上广,就算是二、三线城市的今天,不费思量也能掂量出111元的居住类支出有多大分量。吊诡的是,根据统计局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度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23元/月,而这月均1123元的支出中占比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食品类月支出400元,交通和通信类支出165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136元以及衣着类支出120元——而每月住房支出仅为111元,竟然排在衣食住行的末位。

 扯来扯去,无非是口径的问题。但既然这个口径如此悖逆民意民智,为什么不能适度加以调整、偏偏放任这种夸张的断裂扭曲公众内心?这111元的统计结果,起码还有三个坏处:一是让全世界不知情的人误以为在中国“居之很易”,花个十来美元就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块立锥之地;二是居住支出排在最末位的现实很容易让地产商舒口气,“你看,国家都认为全国人民居住负担是个毛毛雨”;三是万一这种数据被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火速掳去,没准就成了公共决策中的“支撑数据”,那个时候,统计局恐怕是不可能神奇地出来澄清的。

 与统计局辩驳111元的真伪,永远是个鸡同鸭讲的话题,这就如“平均工资”上的幸福感,各自所言不在一个话语平台上。统计数字“火星化”、背离民众生活体认,这一趋向已成顽疾——而历史与知识也一再告诫我们:不是统计数字与民生有仇,而是统计制度放任了“两层皮”的现实。

 对于工资类成绩,统计数字脚下有阿童木似的小火箭;而对于居住成本类负担,统计数字又化身为失明失聪的老蜗牛……这般分裂,难令公众接受。犹记得今年1月26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但现实看来,“数字尚未成功,统计仍需努力”。

 有一个细节是最耐人寻味的,111元这个传奇的数字一经面世,民意反弹强烈,而统计部门立马发文“普及常识”——既然如此敏感于民意,那么,为什么数字出来前不能对舆论有个预估,或者多元化统计口径,让统计数字离民心民情更近一些呢? 图/陶小莫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