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别复制2岁看“新闻联播”的天才

发布时间:2011-05-05 07:00  来源:堂吉伟德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2岁少年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篇文章。家长称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养。  (5月2日 《武汉晚报》)

  

 2岁看“新闻联播”,7岁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武汉少年,的确怪异。假若这些真的是出于天性使然,那么当然配得上“天才”的称号。

 但天才未必代表人才。事实证明,脱离了自然规律的成长,其实并不健康,先天过于透支,后天则必然乏力。一篇《伤仲永》让人对天才的成长多了几许担忧,而在众多大师级的人物中,真正的天才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往往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固定的特点和规律。2岁的孩子哭闹很正常,看电视,背诗词,做算术就未必正常;7岁的孩子看动画片、看连环画、同小朋友一起玩耍正常,天天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一脸忧国忧民的样子显然就不正常。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个方面付出过多,另一个方面收获就少,超越年龄的过度成熟,牺牲的是天真与活泼。

 “新闻联播”、 “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受众主体应是成人,用小孩子的思维去审视成人的世界和现实的状况,一旦步入现实,则难免有巨大的差距感。在没有年龄过渡的情况下,“天才”或许承受不了这种成年人的角色之重。假若,其他人于“天才”的成长中,得到另一种启发,于是在功利社会中,打造“天才”就可能不再是引导,而是强迫。从娘胎时就开始进行急切塑造的所谓习性,恐怕是不能用“自然”来解释的吧。

 教育应当常规,所以看“新闻联播”的“天才”最好别复制。就像“台球神童” 丁俊晖的成长,不过是父母安排下的一种人生赌注,近乎于疯狂。所幸取得成功,否则后果很难想像。毕竟,用偶然的办法去代替必须的方式,用现在的水平去做将来的盘算,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本义。天才固然难得,但不必据此作更高的臆想,顺其自然才可贵,合理引导更必不可少。其实,相对其他人而言,天才的培养和保护更为不易。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