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59.2%的人直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4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专家的公共性发言不仅是一种专业性界定,更是起码的公共责任、公平底线的承担和延伸。可遗憾的是,在“经济崇拜”的今天,很多专家的隐者风度和寂寞精神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形和扭曲。“专家被利益集团绑架,成其代言人”、“专家无底线,无标杆意识”的现象,污染了专家这个名词,降低了社会公信力和学术发展力。于是,专家的形象就像目前的大白菜,社会价格不断降低。
因此,我们应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专家”活动,不妨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设置一个“专家社会声誉排行榜”。专家既然敢说,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说错了,就应该受到公共舆论挞伐。甚至,我们应该将专家公共言论纳入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范畴,通过各种学术委员会与舆论监督,让那些不良专家和“伪专家”付出身败名裂的代价。
当然,不是非让专家成为清高孤傲的“经济苦行僧”,而是说,专家们在进行公共发言时,更要登高望远,超越浅层次的庸俗需要和狭隘利益局限,多考虑公共需要和大众需要,不能沦为唯利是图的“御用喇叭”。(雷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