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当时就用“旌旗南指大江边”,“直下金陵澄六合”的诗句来描述渡江成功盛况。汤恩伯眼见江防部队一触即溃,为避免在沿江被分割围歼,他下令芜湖以西部队沿浙赣路撤退,芜湖以东部队分别向上海、杭州撤退。其余江防部队也向南溃逃。
宜将剩勇追穷寇。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鉴于敌准备在浙赣线重新组织防御,防御不成则继续南逃的企图,紧紧把握战局发展关键环节,及时调整战役部署。当指挥西集团的刘伯承根据战况,提出二野不以主力与三野成交叉运动去南京地区,而全力直出浙赣线的建议时,邓小平等立即复电表示同意。在与刘伯承等共商后,总前委将西集团作战部署上报军委追认,在刘伯承直接指挥下,西集团二野三个兵团兵分三路,实行平行追击、跟踪追击和超越追击相结合,进军速度加快,追击战果显著。于5月上旬,控制了长达400多公里的浙赣线,完全粉碎了敌在浙赣线展开、组织反抗的企图。
与此同时,邓小平、陈毅和粟裕等,指挥渡江后的东、中两集团,以钳形攻势迅速前进,首先在郎溪、广德山区合围歼灭敌5个军8万多人。随即又鉴于汤恩伯集团约20万人退集上海,负隅顽抗,不成则从海上撤逃的情况,命令三野集中8个军,仍采取钳形攻势,切断敌海上逃路,然后聚而歼之。至此,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军政兼施,力求全胜。
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也是蒋介石反动政权赖以支持的基础之一。对此,蒋介石决定重点防守。他于4月26日赶到上海,亲自部署上海防务。他企图凭借20万守军,依恃坚固防御设施,争取时间,抢运储存在上海的黄金和贵重物资,并准备破坏城市,挑起国际事端,促使美国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
邓小平在《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中,就预计到“将上海放在最后解决较为有利”。5月初,邓小平、陈毅、粟裕等,在丹阳一起谋划渡江战役第三阶段解放上海,接管上海的问题。攻占上海是一场特殊战役。陈毅比喻,这是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消灭敌人又要保全城市精华。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邓小平与陈毅等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上海战役指导方针:既要歼灭防守上海的国民党军,又要保全上海免遭战火破坏,以利日后建设。在具体部署上,邓小平等慎之又慎。
5月2日,邓小平等在听取汇报时认为,在长久围困;攻敌薄弱之点;两翼钳击吴淞口断敌海上逃路,在市郊诱歼敌人这三个方案中,第三案最佳。这样暂不攻市区,使城市少受破坏,又断敌逃路。据此,上海战役第一阶段战斗主要在市郊吴淞、高桥展开。激战中,邓小平等又及时电示:攻沪作战,不要性急,应立于主动地位,作好充分准备。经10天激战,我军完全击破敌淞沪外围防御体系,迫敌主力出市区防御。转入第二阶段战斗时,邓小平等又提出由南向北,总攻市区,全歼守军的意见。5月23日夜,总攻上海市区的作战开始,我各路部队以“保民何惜血沾衣”的精神,严格执行不使用重武器射击规定,采取机动灵活战术,攻占市区要点。25日,策动敌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起义。至27日下午,完全解放上海。我军激战16天,以伤亡2.4万人代价,歼灭上海守敌15万人。此后,邓小平又花很大精力进行教育接管干部,圆满完成接收上海的任务。至此,伟大的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邓小平等领导发起的渡江战役,势如泰山压顶,攻如囊中取物,既未遭敌“半济而击”,又未使敌首尾相顾,最终大获全胜。邓小平当时就指明,此役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在军事上“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
我们仔细地回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如果把这四个战役按地划分为南线和北线的话,淮海和渡江战役是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领导下胜利实施的,由此可见,毛泽东是把南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邓小平了。30多年后,邓小平也是这样说的。
南京解放了,邓小平与陈毅于1949年4月27日深夜渡过长江后,就住在蒋介石居住多年的南京总统府。上海解放了,邓小平与陈毅于6月进入上海,两家合住在一栋小楼里。有一天,两家人合拍了一张照片。
5月,邓小平来到北京,向党中央、毛泽东当面汇报3月份以来的工作。中共领袖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爱国团体,正在紧张地筹备着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建立。身为华东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于7月19日写信给在上海的华东局主要成员,转达了毛泽东的口头指示。主要内容为:新中国即将建立,帝国主义将采取各种方式直至封锁,“其目的在于迫我就范”。而我们要迅速占领全国,外交方面采取一边倒,内部政策上要强调自力更生。这样使我们的各项工作立于坚固基础上,“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
8月4日,邓小平向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代表作了报告,介绍了从渡江战役到解放上海的情况。例如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军事占领后城市接管工作等等。
据邓小平子女介绍,在上海,他大病了一场,头痛得卧床难起,可见征战之辛苦!尽管如此,他还是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他和毛泽东等登上天安门城楼,和数十万军民,和全国人民群众,欢庆着人民胜利的伟大节日!不过,他深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军事斗争的结束。在西北,东南,西南,还有国民党残余势力苟延残喘。这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已经授权他和刘伯承率二野进军西南。当年,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国民党曾经误判是要入川,现在,刘邓大军这柄利刃真的已经悄悄地指向了大西南,这一年,邓小平45岁。(本文摘自《中国历代疑案解密》,诸葛文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