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报纸上接连读到“别买”某种问题食品的新闻:《京江晚报》刊载消息《“粗白齐”的豆芽最好别买》,南京一家日报也刊发消息《专家提醒:“内外有别”的姜别买》。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别买”写进标题,而且在新闻中或有行家“支招”,或有专家“指点”,提醒广大消费者如何辨别问题食品,避免上当,学会拒问题食品于家门之外。
“别买”式新闻的见于报端,并非始自今日,从中折射出媒体在不断增强舆论监督力度。眼下,这样的新闻之所以又多起来,与目前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大有关联。媒体关注民生、强化服务功能,直截了当提醒公众“别买”某种问题食品,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予以曝光,将那些食品行业“潜规则”置于光天化日之下,又何尝不是在更深层次上,向消费者发出“别买”的提醒?一次次“别买”的提醒,让广大消费者深深受益,不仅能减轻甚至避免自家的“菜篮子”、“油瓶子”、“米袋子”受到污染,而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
但是,更要看到,面对问题食品接二连三、肆无忌惮地出现,尤其是诸如“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水银刀鱼”的汹汹而来,光靠“别买”的提醒,还是难以让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的。
毋庸讳言,“别买”只是治标之举,相伴的“提醒”也有着“水来土掩”的无奈。尽管如此,可以确信的是,“别买”的提醒其实也正在提醒我们:把握治本之道,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加大违法成本,才能有力、有效地遏制食品安全问题上升的势头。
曹德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