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组织地购买“爱国菜”,努力寻找销路之后,相关部门的任务已经显而易见。在天气影响等外在因素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是避免这种超低菜价伤农事件发生的必要前提。
近日,京鲁豫等部分地区蔬菜价格迅速下跌引发各方关注。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11日至17日,全国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9.8%,三周以来已累计下降16.2%。以北京地区为例,油菜、芹菜等现在的当家菜的价格已经降到了0.4元以下,买菜的人群中不时有人担忧:“这样的价钱,明年还有人种菜吗?”据悉,河南郑州市中牟县的芹菜、惠济区的莴笋及周口市淮阳县的包菜,价格低至每斤几分钱都少有人问津。
对此,商务部紧急部署对策,要求为了稳定蔬菜市场,尽最大力量帮菜农寻找销路。其中包括组织指导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蔬菜,优先销售滞销蔬菜。这一举措显然是及时的,至少是这种不该出现问题出现之后,一个最积极的补救。
多年前,我们就有过买“爱国菜”,吃“爱国菜”的经历,当时也是为了应对大白菜产大于销的问题。虽然这种结果不该发生,但能在发生之后最大可能地采取措施乃至响应号召,其实也是在维护每个消费者自己,因为保护农民的种菜积极性,就是保护我们以后的“菜篮子”,这种“对接”是必要的,特别是在中国的农业发展还没有规模化,信息还没有真正流通的时候,这种人为的,来自于每个人的努力,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感情的“对接”。
当然了,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菜农与消费者的真正“对接”了。在此次菜农抱怨菜价过低仍无人问津的同时,很多消费者并没有感觉到菜价有如此下降的趋势。有报道显示,在田间地头收购的卷心菜8分一斤,到市区菜市场卖价就达到8-9毛一斤,包括北京,很多超市的卷心菜、油菜、芹菜仍旧保持在一元一斤以上,近10倍差距从何而来?主要来自运输上的各种成本、天气影响下的蔬菜自身消耗成本、菜市场的摊位成本等各种因素。
有专家分析称,蔬菜从田间地头的生产到市民餐桌消费,往往要经历4个环节。随着物价的上涨,各环节的花销肯定都要增加,再加上房租等隐性成本的上涨,最终导致高额菜价。流通环节过多,每道加价10%至15%以上,价格必然翻番,有的甚至上涨数倍,这就导致菜价下跌的大部分,由菜农最终承受,而菜价上涨的那部分则由消费者买单,双方都没有受益。
因此,在有组织地购买“爱国菜”,努力寻找销路之后,相关部门的任务已经显而易见。在天气影响等外在因素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是避免这种超低菜价伤农事件发生的必要前提,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实现工业化、规模化之前,可以也应该人为弥补和校正之处,这类事件重现与否,可以直接考量相关部门的政绩。(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