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究竟是哪位领导人首创在文件上画“圈”?
“圈阅”是毛泽东生前阅文经常使用的方法。在中国共产党内,首创“圈阅”的是叶子龙。叶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关于“圈阅”的由来,叶子龙回忆道:
1948年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随即发往全国。中央要求各地认真讨论并将意见迅速汇报中央。此后,毛泽东就等着关注各地的反映。3月的一天,毛泽东突然问起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担任秘书的胡乔木回答说早就来了。毛泽东追问道:“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
叶子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他见电文上画了许多钩,因为当时领导人阅看电报、文件后,就在头一页上画上钩,所以叶子龙说:“这份电文您已经看过了。”毛泽东听了有些不悦,说:“我根本就没有看过!”
由于上面只有钩钩,从钩钩上的确看不出究竟是谁画的,所以到底谁看过了谁没看过,难以分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叶子龙想了个办法:送传电报、文件前,先在上面署好各位领导的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一个圈。这样一来,谁看了谁没看就一目了然了。
从此,中共领导人的“圈阅”制度就开始实施,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毛泽东生前“圈阅”的文件不计其数。但是“圈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曾是“中央文革”成员的王力说:“依我跟主席多年的经验,感到凡是主席只在文件上画了一个圈的(即所谓‘圈阅’),并不表示完全同意,只是大家赞成,他才同意的。如他觉得写得好,往往批:很好,照发。至少还批一个‘同意’。如果明确反对,他就压住不发了,或者批上不同意见。我跟总理议论过,总理也有这个经验。他说:凡是主席只是画圈的,说明他是在考虑之中,还值得我们思考。”
此种说法有事例为证:1970年7月23日和25日,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纪念“八一”建军节社论草稿时,发生了争论。当时,越来越接近林彪的陈伯达主张将“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人民解放军”一句中的“毛主席和”几个字去掉。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最后表示,这事“要请示主席”。毛泽东当时在杭州,正患白内障,视力模糊。汪东兴将信念给毛泽东听,他听后没有表态,说:“你画个圈退回去!”汪东兴考虑此事他不好画圈,就搁下了。随后,毛泽东问汪东兴:“怎么搞的?不是让你画圈吗?”汪东兴回答说:“这样大的事,我不敢圈。”并问:“两种意见,您到底赞成哪一种?”毛泽东正点燃一支香烟,抽了几口,然后说:“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缔造者不指挥能行吗?缔造者也不光是我,还有许多人。”听了这番话,汪东兴仍然按照毛泽东讲的“画个圈退回去”的意思,画了个圈,把稿子交给周恩来。
由此可见,毛泽东“圈阅”并不意味着同意,而是表示“看过了”。(作者:刘明钢,摘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