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抗战中八路军武器制造之谜

发布时间:2011-04-16 09:49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手榴弹到炮弹的研制

手榴弹是抗战中八路军使用最广泛的杀敌武器,这是因为太行山区煤、铁矿产丰富,手雷弹制造技术比较简单,又易于普及,兵工厂、游击队、民兵都能制造,八路军战士几乎人人都配有手榴弹,但手榴弹投掷距离短,只适应近战,且杀伤力不强。

1940年百团大战,我军缴获了一批日军在山地作战中具有较强杀伤力的掷弹筒(五O小炮,即口径为50毫米的追击炮),彭总指示流动工作团要抓紧研制。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掷弹筒很快仿制成功,但五O炮弹难以制造,主要是缺少铸造弹体的灰生铁。外购在敌人严密封锁下根本不可能,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解决,时为流动工作团工程处副处长的陆达挑起了这一重担。当时陆达年仅26岁,从小生长在上海,曾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1934年留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钢铁冶金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放弃了即将届满的学业,在旅德华人抗日联合会的帮助下,年底随杨虎城将军考察团乘船回国,投奔延安,参加了抗日大军。1939年,陆达被调往战争前线,参与太行山区的军事工业建设。为解决生产炮弹的原料,达到批量生产的能力,他深入武乡县柳沟铁厂进行试验。柳沟铁厂原是一座采用当地矿石冶炼生铁,铸造铁锅、铁壶、犁铧等农民生活用品和农业工具的工厂,抗战开始后逐渐增加了手榴弹、地雷等军用品的生产,成为流动工作团的一个重要兵工厂,高源在此任厂长,六旬炼铁专家张华清任技术顾问,故炮弹批量生产的试验定在这里进行。炮弹结构比手榴弹复杂,它由引信、弹体、弹尾、尾翅等部件组装而成,这些部件的连接主要靠螺纹丝扣,需要进行切削加工,而柳沟铁厂冶炼的生铁是白口生铁(碳化铁),硬度高,质地脆,不能切削加工,如何软化白口生铁,使其能切削加工,成为能否制造炮弹的关键。为攻克这个难题,陆达日夜守候在炼铁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试验,他运用从国外学到的德国式白心韧化技术原理和美国式黑心韧化技术原理,同武乡地区传统的生铁焖火技术相结合,在技术工人孙兆喜等人的配合下,改造了土方炉,创造了火焰反射加热炉。将生铁铸造的炮弹毛胚置入炉内焖火,使弹体表面软化,以达到切削加工的要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自1941年4月起,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开始了炮弹的批量生产,当年出产炮弹4万多发。车工甄荣典就是在车削炮弹中,以质量好、数量多、班产达480发的最高纪录,被誉为“炮弹王”,荣获边区劳动英雄称号的。黄崖洞兵工厂制造的五O小炮和炮弹,每年可装备16个团,使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火力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起点。1942年,他们又开创了八二迫击炮和弹的生产,大大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

从黑火药到现代火炸药的研制

黑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从宋朝开始用于战争,一千多年沿袭不止。抗战初期,八路军的地雷、手榴弹、枪炮等多数仍用它装填,虽然能杀伤敌人,但威力有限。为了提高作战能力,我们的科技人员从1940年开始,就着手研究现代火炸药的制造。现代火炸药的主要原料是硫酸,它是化学工业的产物,其制造工艺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接触法,装置复杂而又需要细白金粉做触媒;二是铅室法,工艺虽简单,但需要大量的铅板建造铅室。根据地既无白金来源,也无铅板可取,这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我们的科技人员依据硫酸的制造原理,就地取材,探索新的制造工艺。1940年7月,晋察冀工业部技术室主任张芳和化工技师张奎元,在调研中发现当地的老百姓用以盛水和储粮的陶瓷缸,具有良好的耐酸腐蚀性能,便以它代替铅板,垒成缸室,创造了用缸室法取代铅室法制造硫酸的成功。1941年5月,化学工程师王锡嘏、张浩,火药技师王化南、白英、焦逢春等在黎城县白布焦寺,采用缸室法建成了制造硫酸的化工厂,开始了硫酸的工业性生产。硫酸是火药之母,它的问世,使现代火炸药走进了八路军的武器库,无烟发射药、硝铵炸药使我军的炮弹、枪弹威力大增,抗战后期,我军生产无烟火药15400多斤,硝铵炸药23500多斤,给日军以严重打击。(本文摘自《文史月刊》,作者:吴东才)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