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镇江·报评

文明与传统不应有冲突

发布时间:2011-03-29 17:54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据中消协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100多亿元。清明节即将到来,因清明扫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关于文明祭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3月28日 《重庆晚报》)

  

 每逢诸如春节、中秋、清明传统节日之时,关于文明过节的讨论便特别热烈,传统与现代,文明与不文明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关注文明,倡导新风当然无可厚非,但将文明与传统割裂开来,或者将传统作法导致的问题扩大化,为所谓的文明新风进行反面佐证,厚此薄彼的做法却失妥当。

 对于清明节,传统的烧纸祭祀,一方面会形成巨大的经济付出,中消协将其纳入“白色浪费”,统计数据高达100多亿元;另一方面会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酿成人身财产损失。每年清明之际,都会因为焚然不当,导致大量的火灾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不是一个小数。基于此,反对传统祭祀焚烧,倡导文明祭扫方式的理由似乎变得无比正当。

 传统的才是世界的。焚烧祭祀延续到今达数千年,已经成为一种特独的文化。形式反映内容。假若没有焚烧这种形式,则传统就会失去味道。况且,传统与文明并不背离,如果因为其有负面作用,或者造成一定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这样的处理方式就是一种偏见。在这一方面,春节爆竹禁放之争,就是一个很好的前例。在传统与文明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息,一些城市在禁与放之间也摇摆不定。从放到禁到放,表面上是形式的折腾,其实反映的是对传统实质的认知,以及对工作方法的改变。事实也证明,传统过节的方式一旦失去,传统节日也就可能失去意义。

 对于过节方式,可以进行丰富,但必须尊重和继承传统——这亦是尊重每一个人选择的注脚。社会群体不同,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在过节方式上也可能存在差异。年龄大者,恋旧情节浓,对传统更为偏爱;对于年轻一辈,对于新的过节方式更加喜欢,比如音乐祭祀、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等等。但这些都只是传统方式的补充,却不能完全替代。

 急吼吼用文明祭扫去否定传统,折射的是一种懒政思维。假若基于消费,基于污染,或者安全问题,企图用一种更加可控的方式去替代,这对于传统并不公平,对公众感情也缺乏考量。事实上,传统的延续,更需要合理的方式去引导和维护,其产生的问题,也能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得到改善。比如,设立专门的焚烧点,或者倡导理性的消费,用道德的方式去谴责恶意攀比;或者,在节日期间,加大管理工作力度,消除隐患。如此,传统焚烧方法也可以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清明节从形式到内容,才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作者: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