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中国:如何迈向“幸福国家”

发布时间:2011-03-27 07:25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纵向分析: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这一转变还远没有完成,还在逐步完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因此,从谋划未来的角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整体或全方位发展方式的转变。之所以是“整体”“全方位”,就是说未来中国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它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整体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或提升。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但对“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尚存在某些认识误区,以为只是“生活小康”。其实“小康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化”概念,蕴涵着诸多“幸福指标”,大体上有六方面: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活殷实。21世纪初提出这一概念,2020年要完成这个目标,下一个五年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全力推进。

主题分析:“发展”新思维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新的发展理念与传统发展理念博弈的时刻,到了从“量”的过度扩张到“质”的战略提升的新阶段。“十二五”规划应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分水岭。最近看了一些省、市(包括个别县)的“十二五”规划,一喜一忧。

喜的是有些地区确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来制订规划,强调提升“幸福指数”。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十二五”规划还是传统的GDP至上。如果说,在“生存型”阶段,讲究GDP指标还有一定合理性的话,那么,在以追求人自身发展为主要诉求的“发展型”新阶段,讲究与人的多方面发展相关的“幸福指标体系”,则具有创新意义。这是对发展的核心价值的新判断和新追求。

注重以人为本,必须准确把握“人的三层含义”:横向上“全体人”(而不是“部分人”或“多数人”),应是“惠及全体公民”;纵向上“多代人”(而不仅局限于“当代人”),应实现“本代公平”和“代际公平”并重;内核上“多需人”(而不是“单需之人”),应包括人的尊严在内的物质精神等各种需要。同时,还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以人为本”:抛弃侧重于从执政者政绩角度出发的“人本工具论”;树立以人的自身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诉求的“人本实质论”。

树立“人本实质论”,特别需要把握市场化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双线均衡”,把“民生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切实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二是实现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两个“同步”增长,同时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路径分析:转型新方略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