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今年最圆最大月亮20日凌晨现身天宇 新华社发
自古以来,人类多数恐惧都源于科学知识的匮乏。无论是近来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的“超级月亮”,还是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荒唐“抢盐潮”,都暴露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欠缺,科普教育亟待补课。(3月19日新华网)
如果人们稍有点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就不会相信有什么“超级月亮”;如果人们了解了核辐射与碘131,就不会挤进抢购盐的队伍;如果人们多看看关于宇宙和天体的纪录片,就不会相信2012年世界末日的所谓“预言”。诚然,人类是脆弱的,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感与杞人忧天的忧郁感。然而,当我们知道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社会哲学、文化艺术和历史宗教等等方面的知识,熟悉我们的前人发现了什么,告诉我们的一切,就不会将灾难与灵异事件联系到一起,就不会被形形色色的玄学牵着鼻子走,甚至自己吓唬自己了。
我有亲身感受,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很大。于是就待在家里不出门,在网上找纪录片看。自从看了介绍哈勃望远镜20年的纪录片,渐渐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看到了星星的生死,我知道了太阳也有演化和消亡的一天,我感到人类所感觉的时间空间概念其实很小很小,我懂得什么是矮行星,什么是超行星等等。我的心态一下子好多了,看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能迎接不一样的太阳。真正领悟了“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所蕴含的深意。
在神秘莫测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因为一个人生命充其量在宇宙时间里只是一刹那。即便像日本大地震这样千年一遇的灾难,在宇宙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地球的成长过程也不知发生了多少次。人类又是那么的伟大,人类的智慧已经将我们一路走来的无数个问号拉直,而且还在不断探索未知的一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便是这个世界是可以思议的。”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与宋朝天文家交流“天再旦”——新行星诞生的故事。古罗马的西塞罗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对着天上的事物沉思,那么在他面对人间时就会更加高尚。”是的,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得越多,就越理智与沉着,越豁达与高尚,越洒脱与自信,就越不会慌乱,越不会觉得无助。
人类需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姑且叫它“天文心态学”。它应该是一门边缘学科,介于天文学与心理学之间。天文学家的脑子装着宇宙,甚至比现在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尺度还要大得多的空间,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将浩瀚宇宙的知识用来医治人们精神上的迷茫与创伤。心理学家脑子里装着人类的脑子,研究人类的灵魂,甚至可以用催眠法来治疗人类的精神疾患,消除人们的焦虑与忧患,但他们却无法告诉人们天上发生的一切,以及宇宙、地球、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时就急需有这样的精英,将两者融合起来,引导和帮助人类在仰望星空之时,更为真切、智慧、淡定、冷静和理性地认知我们与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所有我们喜欢的和不喜欢,希望的与害怕的。
这样的精英带给人们一种便捷、直接的,能够感觉,甚至可以触摸到的认知,告诉人们,面对所有突如其来的东西,都不用恐慌;面对所有物质的、情感的诱惑都不必过于投入;面对所有纠结和郁闷、悲忿与仇恨,都不必过于绝望;面对所有的冷漠、高傲与乖戾,都不必过于萦怀……这就是“天文心态学”。
想到建立这样一门新的学科,我一下来真正理解了康德为什么让我们仰望星空的良苦用心。希望对心理学感兴趣并有志于公益事业的天文学者和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心理学者,能率先将这件关乎人类安全与幸福的功德之事做起来。哪怕是暂不涉及到建立新的学科,权当两个领域的专家们“交换一下场地”,给民众普及天文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也是一件好事!记得有位天文工作者曾说过,天文教育对一个人来讲可能是极其重要的,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可能是任何一个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非常重要。果如是,面对所谓“超级月亮”和“碘盐防辐射”之类的谣言与传闻,民众就会望着头顶上那如期而约的一轮明月,然后一笑而过。(梁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