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纳粹德国使用了多少外国劳工

发布时间:2011-03-23 07:56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外国劳工为德国人买单

    紧接着,帝国经济部门又推出了“东部工人节余”项目。每个企业的工资登记簿都被要求包含所谓的“东部工人节余卡”,并粘贴突起的阿拉伯数字作为标记。工厂将等量的工人工资直接打进帝国中央账户,每个工人在返乡时将得到所谓的节余。《帝国法律公报》故意含糊不清地规定,结余金额具体如何交给工人,由占领区的负责部门进一步制定细则。

    为苏联强制劳工统一签发节余卡的是乌克兰中央经济银行。工资由企业统一打到这个银行虚拟的柏林办事处,并不计入每个个人账户,而是宣称有朝一日将其兑换成各母国货币。在德国,这些钱不许取走,最早也得等到工人返乡时方可。

    乌克兰中央经济银行的柏林办事处实际上是什么东西?不过是帝国银行的众多假名之一。只要想想,战争胜利后德国人会如何对待这些外国公民,自然就会明白了——被强征的劳工最好无儿无女,在奴隶条件下辛苦劳作至死。德国官方如此地大张旗鼓地引入“东部工人节余项目”,不过是掠夺产权的又一伎俩。

    研究认为,所谓的东部工人节余可能超过5亿帝国马克,而德国从强制劳工身上获得的财政利润至少达到130亿马克——相当于今天的1300亿欧元。这上百亿的收入大大减轻了每个德国人的负担,而这只是普通德国民众从这场广泛的掠夺战争中获得的部分收益。

    那么,使用强制劳工对帝国的财政和经济又有什么好处呢?它完全免去了帝国财政的工资负担,巩固了战时经济,减轻了不堪重负的消费品市场面临的抢购压力——这是其极受欢迎的附带效应。相反,如果德国只用本国劳工,那么至少得多发几十亿马克工资,用这些钱却几乎什么也买不到,更满足不了任何消费欲望。这可能严重影响货币的稳定和公众情绪。

    (本文节选自《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德] 格茨·阿利 译者:刘青文,译林出版社)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