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关部门重拳打击黑车,普通百姓理当坚决支持,毕竟,黑车不纳税,破坏市场秩序,而且很难保证乘客权益,治理很有必要。说到底,这可是一场“黑”与“白”的较量。可让笔者疑惑的是,黑车整治其实一直没停过,可为什么这个市场就跟所谓的“寄生毒瘤”一样,始终摘不了呢?是乘客不知道黑车存在安全隐患,还是因为黑车确实拥有其他优势?
对于这个问题,从昨日《京江晚报》关于《查处黑车,持久战正在打响》的报道中,我们也看到了原因:
一是公共交通配套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近年来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运力不足,时间段也相对固定,与市民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如果有一天,当你招手打的时,发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出租车都是客满。而这时,一辆黑车悄然停在身边,问你要去哪里,说可以捎你一程,那你坐,还是不坐?特别对于乡镇等偏远地区,镇村公交网络也不健全,许多人从乡镇出行,往往打个电话叫上本地的“黑车”,多方便的事啊。
另一个原因,则是出租车车费太贵。出租车起步价就得8元,若是去个远点的地方,比如从市区到大港,黑车车费便宜的可不是一点点,这么大的价格优势,谁不愿意坐?当然,出租车司机也得喊冤,他们可是既要向出租车公司上交份钱,又要对付上涨的油价,不贵点行吗?
从以上这些角度来看,这些黑车,自然是极好的满足了许多人的需要,老百姓对黑车“犯迷糊”便也情有可原。但是,有市场需求并不能说黑车就有合法性,如果“黑车”现象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同时也意味着人们的价值观、是非观、人生观等变得错乱起来,这不仅无益于公民社会的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黑车的治理是丝毫的不能放松。然而,严查黑车之外,更为需要的还有“对症下药”。既然知道了黑车泛滥的原因,有关部门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百姓的需求都满足了,黑车还会有存在的市场吗?只有堵与疏两面“开刀”,治理黑车才能最终达到初衷,取得成效。
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