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山寨乡村斑驳陈旧的学校外墙上,这句用白石灰刷成的标语,十几年来在风刀霜剑的催逼下,字迹或许日渐变得斑驳陆离起来。可是,在我们心里,这行字却是异常清晰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战略,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们日前看到“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18年未兑现”的新闻时,不能不觉得遗憾。
媒体报道指,1993年中国就规定教育经费“在本世纪末”达到国民生产总值4%。也就是说,按此纲要,到2000年,4%已经成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比的下限。但多年来,4%目标一直达不到。从2000年到2009年十年间,以4%的比例为目标,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
好在我们平时都不大算账,而且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也没有条件来对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所以再攒了这么多年后,看到这个“欠”下的天文数字,普通民众难免咋舌。而这个“欠”字,其实是个很“不客气”的说法。因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是一个预算性计划性的支出,只是一个类似于目标的长期支出计划,和民间普通的实打实的借款欠债还不太一样。
但是,因为教育乃是国家公权力必须提供足够优质的公共服务加以保障,且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社会创造力和民族前途的基础性根本性的民生问题。所以,只要国家财力允许,尽可能地加大教育投入,乃至优先发展教育,都是国家的基本公共责任。而且,1993年中国定下的占GDP4%的目标,是按当时的中国人均GDP来估算的,在经过这些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如今人均GDP早已是当年的多少倍了,然而十几年前定下的占比4%的目标仍未实现,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再次重申了要达到“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而且给出了时间表——2012年。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昨日也表示财政部门将按照国家部署,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努力确保目标实现,目前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我们愿意相信这个目标终会按期达成,因为教育不能再等了,实在是拖不起了。教育投入的“欠账”,虽然是隐性的,但是也像民间借贷一样,会有“利息”。拖耗越久,最终偿本还息的成本就越高,代价也越大。因为投入不足,资源不均造成的教育不公对民生的伤害就越大。比如不管是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的入学难或高收费,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很多都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而其中教育投入不足又是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投入长期不足的“欠账”该结结了,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的话说,目前“我国GDP总量基数大,哪怕是百分之零点几的投入增加,都会在教育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实现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早都有了,关键是执行力是落实,是考验相关主管部门和执行者有没有这个责任心。而这除了依靠权力部门和执行者的行政伦理、道德自觉,还必须有一套强效的考核奖惩机制,以强力问责制来提升现实执行力,力促目标的早日完成。作者: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