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透露,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分别针对省部级和省部级以下单位做出规定。省部级官员提升职务后,也不能换车,“车随人走”;对于省部级以下单位,新办法除规定排量和价格外,还要求按人员编制定车辆的多少,但车辆不能固定到人。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这是公车改革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国家对公车改革的重视程度。
公车改革已走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央与地方想了很多办法,制定了很多规定,变化不可谓没有,但改革的效果始终不明显,公车改革的实际状况与民众期待之间仍有不小的距离。
此次“两办”下发的管理办法,在具体措施上相比以前有一些新意。像省部级官员配车延至8年一换,不管升职还是平级调动,车都要跟人走等等。但从舆论反映来看,信心并不是很充足。某新闻门户网站发起的一个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人认为公车数量不会因此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公车改革的走向和成效抱有怀疑,认识也许未必都理性客观,却是值得重视的人心反应。
公车改革实质是权力改革。在改革的大背景中,公车改革难,不在公车,而在公车背后长期存在的特殊利益格局。公车到底有多少,一直没有明确说法,有的地方公车改了之后仍然不规范,甚至越改越多,这些问题确实使人们对公车改革并不满意,但说到底,权力自身是改革面临的主要阻碍,人们不满意的其实是权力运行的状态。
涉及权力自身的改革,往往比其他层面的改革更艰难。人们往往把这样的改革称为“自我革命”,反映的正是改革的特殊性和高难度。公车改革难通常被认为这将使官员群体利益受损,进而容易影响这个群体的人心稳定,所以有顾虑。但我们要看到,公车改革推行不下去,收不到实效,更加容易影响社会人心的稳定。官员群体的稳定与社会人心的稳定,哪一个问题更显深重,更加值得注意?答案其实很清楚。
公车改革有时候按照权力级别来进行,什么层级的官员可以配车,配备标准与数量也与权力级别相关。但要看到的是,公车改革也涉及权与事的匹配问题,这指向所有公权力,不能简单地以权力层级来看待。
公车改革可以被看做一个窗口。通过这项改革,我们能够深入地观察我们的许多改革现在面临的困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公车改革能不能成为一个突破口,能不能在权力自我改革上提供范例,值得关注。公车改革不是权力改革最难的,如果公车改革尚无法取得实质性地突破,那些更加复杂、可能触动更大利益的改革恐怕也就更加困难了。(肖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