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这些无疑都是当下最火的热词。
我们祈祷“幸福”降临,我们很享用每一次“幸福感”,我们愿意生活在一座“幸福指数”节节攀高的城市里。可是,当“幸福”一词势不可当、铺天盖地而来,当我们发现自己被“幸福”团团包围之后,我们其实是有点恍惚的。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幸福会轻易而迅速地到来吗?
温家宝总理对幸福的解释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总理说得浅白易懂,但要实现“四心”,需要我们持久不懈的奋斗和奉献。
结合镇江最近发生的小事来说,要让人们活得舒心,就要增加公厕数量;要让人们活得安心,就要管好窨井盖;要让人们活得放心,就要驯服渣土车。这几件小事,要做好,得下些工夫。而整治黑臭河流、确保食品安全、提升社保水准……这些大事,要做好的难度当然也更大。
真正能给人民幸福感的,不是“幸福”这个热词,而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变化,是人民能够享受到的社会福祉。
在热词面前,我们要有冷静的头脑。
幸福不是雷人的口号,更不能贬值为空头支票。有关幸福的宣传是需要兑现的。实现幸福的过程是沉甸甸的。
这几天的报纸上,“幸福”之花仍然灿烂开放,但同时,冷静的思考也出现了。比如,要警惕幸福指数崇拜;比如,幸福指数的提高既“慢不得”更“急不得”;比如,要避免政府追求政绩、人民“被幸福”的现象;比如,幸福不幸福,老百姓说了算。
幸福,是政府对老百姓的承诺。幸福的账单,许多都要由政府来买单。政府是幸福工程的组织者。在我们向幸福进军的过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将会受到极大考验。公信力,就是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作为一级政府,不但要会慷慨陈词,还要会科学规划,会宣传、会思考还不够,还要会精心组织,会实施到位。这样的政府,才能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的政府作出的承诺,才有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