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幸福感”成了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热词。不过,当越来越多的目光聚集在高房价、医疗、教育等焦点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醒人们,提高中小学生乃至全民的身体素质同样是“幸福指数”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老话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实身体更是幸福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何来幸福二字?这个道理虽然人人皆知,但近年来国人体质的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从官方统计的数据看,目前我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在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眼镜”;中青年骨干猝死的悲剧时有耳闻……
究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从学生层面来看,学业繁重、家长的畸形呵护、素质教育的落实不力以及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影响了孩子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质下降也是必然。而从社会层面来看,都市生活的压力、体育资源的缺乏、群众体育工作的不足、一些部门盲目追求的竞技体育“唯金牌论”等,都给惠及民生的全民健身带来不利影响。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无不警示国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老口号在当下同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我国的体育强国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体育健身不仅仅是打造幸福生活的基础,其本身更是“幸福感”的一部分。现今的体育,早已经超越了纯竞技的层面,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积极向上的大文化概念的组成部分。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可或缺,而体育在这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竞技体育不断进步,从北京奥运会的历史突破,到广州亚运会的当仁不让,体育比赛不断翻新的金牌数对于当今的国人而言意义不再唯一。
本次“两会”期间,一些代表提出,盲目追求GDP的片面增长并不可取,而是应在提高“GDP的含金量”下,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这对中国体育界也有启示意义,我们不能再一味追求金牌,而应该更关注全民体质的转变。
金牌固然能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但同时更应成为助推全民健身的“杠杆”。因为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活幸福,只有进一步把全民健身落到实处,才能让全中国人民共享中国经济和中国体育的发展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排前主教练陈忠和,全国政协委员蒋效愚不约而同地提出,国家应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支持力度。蒋效愚委员更建议国家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列为国家战略方针固定下来。
这些提议,也正给体育界带来一阵清风,那就是“唯金牌论”不可取,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让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全面地发展,才是体育强国之路的基石所在,才是幸福生活的健康基础,也是“十二五规划”要使“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能够实现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