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些天,有关妇女的权利、尊严、文化、心理等等问题,也通过各种传播平台被集束盘点。今天更是属于绝对的“她时间”。
仔细审视“妇女节”相关内容,我发现,中国女性现在仍然未能真正告别“性别焦虑”。比如,“女人怕什么”就成为一些媒体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策划主题——“怕变老没人要,怕学历高嫁不出去,怕变胖变丑,怕被剩下,怕小三二奶,怕上司潜规则,怕婆婆给穿小鞋,怕生活变平淡……女人好像永远生活在各种惧怕之中,男人可能都不理解。”
不能真正告别“性别焦虑”,这是今天女性权利尴尬的伤口隐痛。最近许多商家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大做的“她经济”文章,很多也都是打着疗治这样“伤口”的旗号。女性如何更漂亮,如何才能更好拴住男人的心,如何才能在职场与家庭保持应有的地位,这一切,都通过商品兜售与文化贩卖的方式,海量涌向广大女性。
问题是,这一切物化条件与心理安慰,就能让妇女真正告别“性别焦虑”吗?说到底,今天女性内心有着沉重的“性别焦虑”,还是源于相关权益保护未能真正完成彻底转身。换句话说,要真正祛除女性内心焦虑,就必须让妇女在权利尊严与文化伦理上,真正站起来。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从1911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开始,经过百年世纪风云,各国妇女都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尽管中国妇女曾经历过“五四”妇女解放运动,也曾受过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影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下获得自由进步的价值认知,但这一切都不能掩蔽相当一部分妇女仍然经常处于权利与文化的双重尴尬之中。
这样说很可能会激起一些男性的反感。我也曾经在很多场合听过诸如今天中国女性“太过强势”、“缺少女人味”、“占据家庭主导地位”、“让无数男人不得不装孙子”之类的说法。但是,审视妇女权益维护绝不只是简单停留于家庭视角,更不能陷于传统男权意识的误区,而应该置于整个社会制度与文化伦理的语境下,以真正公平与平等的思维来判断。
此前首次发布的《妇女绿皮书》指出,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此外,诸如职场性别歧视、以貌取人、上司潜规则等现象,也都极大地有悖于这个时代的制度与文明,给妇女心灵植下太多沉重的阴影,久而久之,才形成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性别焦虑”。
不难想象,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场域,女性其实都希望能够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而在现实中,过多将妇女置放于家庭的思维,习惯地为妇女设置过多平等发展的门槛,甚至出现一些对女性的制度性歧视,都造成妇女难以从根本上摆脱权利与权益被侵害的根源。
“女人怕什么”传递的妇女“性别焦虑”,值得警惕。说到底,它就是种种权利不公与性别歧视的衍生品。最尴尬的是,女性本身背负着社会生产与人类再生产的双重任务,客观上也削弱了女性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从制度层面真正对女性权利进行呵护与反哺,不能从文化伦理的角度真正认识女性价值,就势必会扭曲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让无数女性处于复杂的心理焦虑中,甚至制造出很多性别悲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