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邓小平访法为何大量采购面包?

发布时间:2011-03-04 06:07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进入八十年代,一位资深的法国政治家悄悄来到中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第二次登上长城,并且风尘仆仆南下山东,来到孔子的故里,朝拜这位已故的中国着明圣人。此情此景不仅使人们联想到二十年代,中国那批热血青年来到法国取“圣火”……

  是位法国政治家是谁?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吸取政治营养?

  原这位法国政治家就是前总统密特朗。

  在法国政治家中,密特朗可算得上同中国关系比较深的一位。早在1958年,他就同前总理富尔等人一起在法国国民议会创立了“发展法中关系委员会”。

  1961年1月,密特朗以私人身份首次访华,为期三周。他主要想了解中国的农民革命问题。当时,正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处于低谷的时期,便利用外出旅行和着书立说来打发时光。其实,他玩的是韬光养晦之计,目的是为了积蓄力量,能够登上法国总统的宝座。

  1961年1月23日,密特朗乘坐图-104飞机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东方古国。格罗苏弗尔。

  那次访问,在整整三周内,他参观了不少农业单位和工厂,浏览了许多名胜古迹。

  毛泽东主席在杭州接见了密特朗。那时,还没有一个法国政界人士受到这样高的礼遇。

  密特朗同毛泽东主席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他们无所不谈,谈到了阿尔及利亚战争、西方形势以及社会主义等问题。

  毛泽东主席给密特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密特朗回国后,对他的好友详细讲述了这次会见。他说,毛泽东“安详的圆脸和温和的声音”使他着迷。

  密特朗还在《快报》周刊上发表文章,介绍他同毛泽东主席的这次会见。他写道:“毛泽东把严谨的学说同现实主议相结合,同具体经验相结合。他怀着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毛泽东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当年,他撰写了《中国面临挑战》一书,记述了他的访华观感。他指出:同西方报刊的胡言乱语相反,这个国家再也没有往日的大饥荒。他还写道:“共产党通过统一语言和使用拼音,通过思想工作和宣传手段成功地铸造了中国的灵魂。它继承的是一个衰弱的、腐朽的、四分五裂的帝国。现在,它把这个帝国彻底改变了面貌。”他的结论是:“中国正接近于第二次恢复活力。”与这个结论相呼应,他在法国参议院提出了在外交上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

  密特朗第二次访华是在1981年2月,也就是在他当选总统三个月之前。当年1月24日,法国社会党特别代表大会提名该党第一书记密特朗为总统候选人。这次竞选,他只能孤注一掷了,这是他第三次竞选总统,再不成功,他的政治生涯可能就此完了。不过,他是一个不肯认输的人,他坚信这次必胜。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他早已恢复了活力。他总结了以往的教训,政治经验已炉火纯青。他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不过,他还要到东方来寻找灵感,汲取政治营养,在精神上为他最后一次硬仗作好充分的准备。

  密特朗于2月9日率领法国社会党政治代表团第二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访问期间,他再一次登上了长城。在浏览长城时,他脚步迈得很快,看上去精力充沛。接着,他从北京乘火车专程赴山东曲阜,来到孔子的故乡。现在,他心中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在这地球的另一端准备迎接即将来到的大选,他为自己的命运欢欣鼓舞。

  好像中国的孔子和万里长城给了他梦寐以求的灵感。他对随行的法国《新观察家》周刊社长让·达尼埃尔吐露心迹说,他坚信能当选法兰西共和国总统。这可说是他第二次中国之行的最大收获。果然,从神秘的东方古国回去以后,密特朗有如神助,每次竞选活动都很成功。他最终当上了法兰西共和国总统。

  第二次访华,中国面貌与他二十年前所见到的已大不一样,中国在昔日留法精英邓小平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长征”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对所见所闻无不为之感慨,因此印证了他二十年前访华时的结论:中国终于恢复了活力。

(作者:顾保孜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