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高桥“雪地靴”,尴尬在何处?

发布时间:2011-02-28 07:20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有着优良的制鞋工艺,20多年的生产历史,每年近2000万双的巨大产量,产值10多亿元,应该是高桥的骄傲。然而,至今高桥仍没有几个属于自己的雪地靴品牌,许多企业走在贴牌生产甚至仿冒的路上,时不时有执法部门上门“打假”,这又是高桥的尴尬。是什么让自称“中国雪地靴之乡”的高桥面临这样的尴尬?除了缺少叫得响的自主品牌,缺乏引导和培育的平台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原因。

说高桥雪地靴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那是冤枉了他们。如果缺乏品牌意识,就不会有企业去贴牌,去仿冒“UGG”。在贴牌和仿冒的过程中,这些企业肯定知道,有了品牌做头衔,产品身价和销路就不用愁,自己也能获得多一点的收益。然而,既然是仿冒,就要背负着被“打假”的危险,而且这些年来,有关高桥雪地靴造假被查处的消息出现得比较频繁。这样的生存状态,我想应该不是高桥的制鞋企业所希望看到和感受的。

“打响一个品牌很不易,除了数千万元的资金投入,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们办厂的人根本没这个精力!”高桥一家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大多数企业的心声。高桥的雪地靴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真正上规模的并不多,对每一家中小企业来讲,即使有走品牌之路的梦想,但梦想似乎有点远,变为现实确实有点困难。因此,他们更愿意去贴牌甚至冒风险去仿冒。

以往的采访中了解到,本地一家做电子商务的公司,就自己申请了一个品牌,在网上销售高桥雪地靴,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其销量已经比较可观。其实,对于高桥来讲,雪地靴企业的集中发展已具备了品牌的相关要素,其生产能力、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产品已被市场广泛认可,如果抱团创立品牌,并加以培育,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这样,不仅能将多年积累的区域知名度转化为区域的无形资产,还能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成为连接企业的纽带。

抱团发展,共创品牌,需要企业增强合作的意识,多交流经验,行业协会通过网站等形式,将行业信息、新技术、原材料行情等定期公布,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希望在“打假”之余,能看到更多的职能部门引导和帮助高桥企业发展,看到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希望有一天,在全国范围内,说起雪地靴,人们就会想起高桥,说起高桥,就想起“雪地靴”。产生这样的品牌效应,不仅是惠及企业的事情,更是惠及整个高桥乃至整个镇江的事情。

(作者:姚秀峰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