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高校教改出路何在

发布时间:2011-02-24 07:00  来源:解放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大学的诸多任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其首要任务。大学应着力推进内涵建设,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但是目今,大学教育问题依然很多。

首先困扰我们的是著名的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大学,无论是从办学理念还是办学思想,好像都不缺先进性前瞻性,很多大学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但为什么仍然构建不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是坐而论道,而要付诸于全面的行动。实践才是关键,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如果没有适应市场需要,仍然是非常僵化的,教师的创造性与创新空间如果没能得到相应的拓展,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就无法被调动起来,那么这样的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要求。有人说过:科研是滚下山的石头,动力自然而来,而教学是推上山的石头,教学是要推的,不推是要滚下来的,所以很累,好像找不到动力在哪里。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寻找这个教学的动力源,并且激活它。

再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好像和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的并没有什么两样,墨守成规,单向的知识传授。尤其是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僵化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对于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考卷来解决,但是对能力的掌握还没能找到一个科学的考察评估方法,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予以面对和解决,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就很难,创新型人才培养局面很难形成,“钱学森之问”就会依然存在。

去年七月,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去世后,有评论说,如果大学校长都按照钱老的做法去做,“钱学森之问”的问号就能拉直了。那么,钱伟长校长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呢?

钱校长曾经讲过一段话: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钱伟长认为,培养创新精神重要的是自学,一个没有自学精神的人是不会有创造力的。大学不是教给学生一脑子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毕业的时候,他带着‘一肚皮问题’离开学校,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因此,他提出,大学的教育就是把依靠老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毕业时不需要老师也能获得知识的人,成为一个无师自通的人。如果说培养学生是要在课堂上把知识都教给他才行的话,那么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要培养的是能独自到未知领域去工作的人才。这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这里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人才培养格局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认为,以下方面是努力的目标:一、教师人人搞科研,科研与教学很好地结合与互动;二、学生有机会获得最好的老师的指导,学会自学成为追求和时尚;三、建构起以探索和研究为特征的教与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成就、前沿学术和科学方法;四、资深教授乐于讲授基础课程,青年教师善于讲授专业或选修课程,实验课程已不局限于大纲要求;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交融;六、教育管理上以学生为本,自由选课,完全学分制,运行制度多样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共存并良性竞争;七、学校高度国际化,生源多样性,思想多元化;八、学校具有良好的批判性的创新氛围,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等等。

在这样的大学氛围中,我们希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应该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对未知环境,成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拥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气质。他们能面对复杂的实际情况,正确地提出问题,并善于团结一群人一起努力地去解决问题。他们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进而引领社会的进步。他们能够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关心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领袖潜质,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创新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并付诸实践。(叶志明 作者为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