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历时9年

发布时间:2011-02-24 09:26  来源:解放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把60吨重的碑心石吊起20多米,再稳稳安装到混凝土碑身上,用了5个半小时

  随着纪念碑修建速度的加快,又一个难题出现了:怎么才能安全地把60吨重的碑心石吊起20多米,再平稳地安装到混凝土碑身上?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兴建委员会再次面向社会广泛征求吊装意见。北京市一位老木匠出了个主意,用古代寺庙吊挂大钟的办法,先在广场上堆起一个20多米高的倾斜土坡,将碑心石沿着斜坡一点一点地拉到纪念碑主体上,再进行安装。经过计算,陈志德发现,碑心石仅有60厘米厚,若倾斜到一定程度时禁不住自身重量,可能会从中间折断。兴建委员会只得放弃这个方案。

  这时,首钢方面打来电话,说他们那里有两台德国进口的桅杆式起重机,可以支援碑心石的吊装工作。可是两台起重机总共只有30吨,无法完成60吨碑心石的吊装任务。

  最终,多位国内专家经过周密论证,给施工组提供了一个安装方案:利用滑轮原理,将纪念碑的混凝土碑身作为起重支柱吊装碑心石。吊装的同时,在碑身两旁各立一个高吊杆,以调整石料吊装过程中的摇摆及平正。

  得到第三套吊装方案后,为保险起见,陈志德先叫施工组用相同石料,建造了一个小型碑心石和碑体。经过多次磨合实验,确保方案万无一失后,才开始正式吊装。

  正式吊装那天,茅以升、刘开渠、梁思成、林徽因、范文澜、郑振铎等100多位各界专家、领导一大早就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上午8点半,陈志德吹响口中的哨子,下达吊装命令,碑顶传来滑轮组的“吱吱”转动声,碑心石被钢丝绳缓缓吊起,现场观看的人群顿时寂静。

  陈志德手拿红旗,在吊装现场指挥。随着碑心石被一点点吊起,天安门广场上竟刮起了西北风,陈志德急忙命令旁边那两架高吊杆操作手注意风向,控制住已经被吊起的碑心石,绝不能让它在空中摇摆不定。直到下午两点左右,碑心石终于准确就位,稳稳立在纪念碑正北面的碑心石槽内。

  几挂早就准备好的爆竹被点燃,人群中发出一阵欢呼,锣鼓声随即响起。陈志德的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做了工程总决算,纪念碑的建造总计花费约40.5万元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把这8个大字刻到坚硬的花岗岩石碑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项任务落到了琉璃厂“萃文阁”店主、著名书法家、雕刻家魏长青肩上。

  这8个字原本写在信纸上,每个字只有两寸左右见方。要把这些字雕刻到碑心石上,首先要放大20倍,其中一个“永”字就有两米多高。为了把题词放大,总参谋部测绘局1205工厂的周永兴等人用幻灯机投影仪将字放大,然后按照光影把字描下来,奋战了几天几夜。

  魏长青在往花岗石上雕刻这8个大字时也遇到了困难:碑心石又硬又脆,不受刀凿,一刻就火星乱冒。为了赶进度,陈志德和魏长青决定先把胶皮覆盖在碑体上,再把需要镌刻部位的胶皮挖下去,形成“阴文”轮廓,再利用高压水枪,通过喷射矿砂的方法,在碑心石上“刻”出一个个边缘整齐的大字。然后以紫铜为胎,采用我国传统的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去,保证文字300年不变色。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两。

  完工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做了工程总决算,纪念碑的建造总计花费约40.5万元。

  195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纪念碑碑身上的红色大幕被揭开,雄伟壮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正式落成。 (摘自《中外文摘》,2010年第22期)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