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精减国际会议 精减“国际城市”

发布时间:2011-02-19 07:38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两条相关消息可以放在一起来读。一条是,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另外一条是,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

这两条消息一条是讲要精减国际会议、国际论坛;另一条是指我国一些地方不切实际在建设所谓的“国际大都市”。国际会议与所谓的“国际大都市”,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国际会议的数量要精简,国际大都市又将何去何从呢?

我国200多个地级市,有180多个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其中绝大多数根本不具备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条件。看看近些年来国际大都市的出笼经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许多地市正是通过花钱举办名目繁多的“国际论坛”、“国际会议”来推广自身所谓的“国际大都市”形象。具体套路是,找一些不得不听话的“冤大头”企业出一部分钱,地方财政花大价钱来具体承办,再请上几个外国嘉宾、邀上大大小小诸多媒体出席,市委书记或市长在论坛上一番豪言壮语之后,一个“国际大都市”就拔地而起了。

牛皮不是吹的,罗马不是堆的。通过举办一两次国际会议来制造国际城市,只能暴露出无知和浮躁。

什么是国际大都市?简而言之,国际大都市是极少数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地市领导经常将国际大都市简单化,把全球公认的一些标准变成当地市委书记市长们想当然的标准。也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对国际大都市建设之难心知肚明,对本地能否建成国际大都市没有把握,但出于虚荣心和形象工程的需要,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放出话再说。当地干部、学者、媒体或有求于领导、或有畏于领导,或碍于情面,谁也不去戳穿这“皇帝的新装”。

从数量上说,中国目前阶段适宜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战略的城市不会超过20个。地级市、县级市适合成为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可以与大城市在功能上错位发展。一些市适合提出较小但具有特色的城市战略。地市领导们应该少举办华而不实的国际会议,转而认认真真地研究本市与周边区域的竞争合作关系。城市的口号小一点,城市特色更鲜明,竞争方向更清晰,无损于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纳税人少花冤枉钱,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作者:冯 奎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