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微博解救如何改变乞讨儿童的命运

发布时间:2011-02-14 07:00  来源:长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近日,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上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已经引起全国关注。让儿童走上街头乞讨是一种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揭示出许多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就此话题,我们刊发一组评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持久而深入的思考。

 普通网民于建嵘创建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最初是70多个乞讨孩子的照片。短短两周时间,一场由微博发起的打击涉嫌拐卖儿童行为和解救乞讨儿童就此展开。

 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里,网友们亲力亲为,将乞讨儿童拍照并上网,使失踪儿童的父母在网上辨认,和拍照网友取得联系后去当地解救。浩大的解救过程中,有百万粉丝关注的明星们参与其中,公安部打拐办主任联系地方警方关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也准备在今年两会上就此提案。在这场围观中,展示不仅是关注的力量,更成为广泛的行动力量。

 网络上的一次点击和转发,其效果和影响力是十分微小的,可一旦迅速聚集,便可激发成千上万的陌生人成为同盟者,声音嘹亮地参与公共事务。拯救乞丐儿童并非是这场围观力量的第一役,近年来许多公共事件中,都包含着普通公民对公共事务的激情与呐喊。公众通过自我意识的表达,来传达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这是公民政治人格的觉醒。

 仅仅有围观还是不够的,一些时候,围观代表着冷漠和胆怯,或者只是最低限度的公共参与,这与现代社会中公民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还有遥远的距离。缩小这一距离的一种方式,便是直接的、有力的行动。正如此次解救乞讨孩子一事中,普通网民从感观上的愤怒感,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无论是拍照片的行为,还是呼吁舆论推动立法,都是公众从一个沉默的注视者,到行动上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表现。

 现代社会的民主,发轫于普通人的公共意识和独立的公共空间中。公民不仅是要借助围观与行动实现正义,更重要的是不懈怠地推动政策与司法的改善,因为只有制度的改善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公民权益。这次行动或许能解救千万个被拐乞讨的儿童,更为重要的,是让儿童被拐事件不再发生。通过网络的平台,让公民能够设置和发起更多的公共话题,让公民的行动变得更有力量,如果能这样,围观与行动不仅能改变乞讨孩子的命运,还能够改变更多。

(作者:王亚欣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