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尼克松访华的规格和1972年一样
毛泽东同尼克松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
朱莉和戴维离开中国后不到一个月,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公告》,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1976年2月21日,即在第一次访问4周年之后,再次访问中国。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这一消息不但轰动了美国,而且引起世界瞩目。因为美国总统福特刚刚于1975年12月1日至5日访问了中国,不到2个月,为什么中国政府又邀请这位“不光彩”的前总统访华?1976年又是美国大选年,2月24日福特将在新罕布尔州共和党预选中争取候选人资格,为什么中国政府安排尼克松于2月21日到达北京?对此,人们产生了种种猜测。
2月17日晚,美国广播公司高级记者、美国驻联合国前大使约翰?斯卡利从圣克利门蒂报道说:“尼克松先生在这次访问期间将同他在1972年一样由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接见。这次访问将由一批美国记者陪同采访。这是一个肯定的迹象。表明中国人认为这次访问是一个重要事件。因此,在新罕布尔州竞选运动的最后几天,肯定会刊登许多照片以提醒选民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的情况,而那时同中国的关系比今天远为友好。”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中国人现在就给了这个失去总统职务、而且信誉扫地的人以这样的荣誉”,这就“引起了美国各种非常不同的政界人士的伤心和批评”。但是“中国人是不难无视这种批评的”,因为他们“对过去两年中同美国关系正常化的缓慢进程感到失望”,“假如尼克松继续执政,本来是会一切顺遂的”。现在美国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因此,“让他继福特总统之后这么快进行议程,显然是表明中国对华盛顿的现行政策感到不悦”。
合众国际社2月22日电称:中国总理周恩来已经逝世,第一副总理邓小平又被“打倒”,华国锋“出人意外地被任命为代总理”。因此,邀请尼克松夫妇访华的决定必然是毛泽东作出的,也只有毛泽东才会作出这种“谁也想不到”的决定。
在尼克松看来,由于他在总统任内打开了通往中国的大门,而他辞职后美中尚未建交,他认为自己有理由再次访问中国,为促进美中关系正常化继续努力。他在给《时代》周刊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的一封信中写道:“1972年我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我认为,要想有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持久和平,就必须在美中之间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建设性的关系。我相信在今天,这样一种关系比4年前更为重要了。我期待着再次会见中国领导人。”
然而,尼克松访华的活动却使福特政府如坐针毡,因为此时总统竞选活动正处于关键时期,政府内的许多人认为尼克松的访华行动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甚至有人指责尼克松这是对中国的“阿谀奉承”。但卸任后的尼克松已经是平民身份,他们也不好限制其自由,所以虽然不满也无可奈何。
1976年2月21日晚10点16分,尼克松乘坐中国政府派到美国的专机到达北京。新任命的代总理华国锋、外交部长乔冠华、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等几十名高级官员迎接他。
尼克松下榻在18号国宾馆(钓鱼台),这与他4年前做为总统来访时的安排一样。第二天,中国政府为他举行国宴。一切都和4年前一模一样:一样的布置,一样的尊敬,一样的礼仪,就连餐桌上的十道菜也和当年一模一样。宴会临近结束时,尼克松起身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讲话:“全世界人民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两国为世界各国的安全稳定,以及为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做出的通力合作。而这种合作必须是可靠的,可能的,并且是富有决心的。”尼克松继续说:“当然,或许有人以为单凭签署一个原则性的声明,或举行一次外交会议就能带来永久和平,这一看法未免过于天真。”显然是指1972年发表的中美上海公报。
宴会后的第二天上午,尼克松去拜访了毛泽东。后来,在回忆录中尼克松介绍了当时的情形:
“1976年我再次到中国访问时,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了。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些单音字组成的嘟哝声。但是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深邃。我说的话他全能听懂,但是当他想回答时,就说不出来了。他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就不耐烦地抓起笔记本,写出他的论点。看到他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难受。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震颤性麻痹症的袭击使毛泽东的动作全部僵化了。……在我们会晤结束时,秘书们把他从椅子上扶起来,搀着他陪我走向门口。在电视灯光和摄像机要记录我们最后的握手时,他却推开了助手们,自己站在那里向我们告别。”
尼克松又在另一本回忆录里记述道:
“他的思维依然敏捷,但一次严重的中风使他失去将思想化作语言的能力。这位富有领导魅力的共产党领导人曾运用他的革命思想推动了一个国家并改变了这个世界,但他现在却连要一杯水都十分困难……他在起始于四年前的我们两国实现新关系方面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会谈中,我说,我们必须继续合作,不仅在我们两国之间,而且要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之间寻求和平……在他刚嘟哝出半个字时,他的脸就憋得通红。他的译员试图将他那含糊的话译成英语。毛泽东掌握的英语足以使他明白她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他生气地摇摇头,一把抓过她的笔记本,用中文写下他的话。她大声地用英语念道:‘和平是你们唯一的目标吗?’我没有料到他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稍稍停顿之后,我答道:‘我们应该寻求正义的和平。’”
后来尼克松在文章里提到:“我们在同中国共产党人打交道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他们是革命家,相信他们的利益和理想应是值得为之战斗和牺牲的,如果我们用一种一味强调需要和平的说教来回答毛的问题,中国人会认为我们犯了错误,甚至更坏,他们将会把我们看成白痴。最终,他们会说,加入和平真是我们唯一的目的,那么我们随时都可以用投降来达到我们单纯期望的和平。因此,一定要向中国人重申,我们也有我们为之奋斗的价值……”
他们的会谈进行了1小时40分钟。会见结束时,尼克松送给毛泽东一只由已故美国烧瓷大师博姆烧制的瓷熊猫,毛泽东则以绿茶代酒为他干杯。
2月23日下午,新华社发表消息说:
“毛泽东主席今天会见了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及其随行人员约翰?布伦南。”“会见时,毛主席和美国客人一一握手,对他们前来我国访问表示欢迎,并且同尼克松先生就广泛的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谈话结束后,毛主席请尼克松先生回国以后向福特总统转达他的问候。”
新华社还发表了毛泽东同尼克松握手时的照片。
按多年惯例,毛泽东会见外宾时不让外国记者在场。外国媒体立即根据新华社的上述消息发出电讯,并转发了照片。美联社称:“毛泽东主席今天中午会见了理查德?尼克松,使这位前总统重温担任总统极盛时期的情景。”合众国际社称:“这是尼克松和这位82岁高龄的中国领导人的第二次会见,第一次会见是在4年前他抵达中国后不久。”路透社称:尼克松同毛泽东“进行了1小时40分钟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去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美国三大电视网也迅速播放了中国摄影师拍摄的《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彩色纪录片。
会见后,尼克松回到宾馆,向接待人员兴奋地说:今天能同毛泽东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广泛的交谈,感到非常愉快。他说:“使我惊讶的是,毛主席如此高龄,思想仍如此明晰敏锐,对当前国际重大问题仍如此关切注意。历史上何去何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精神和思想的活力。毛主席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