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听医生的”会有多少潜在风险

发布时间:2011-01-31 07:00  来源:工人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医疗制度的好坏,检验的标准之一,即其催生的医学伦理是否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否一切以缓解病人病痛为中心?是否在缓解病人病痛的同时让病人得到最大的尊严与尊重?是否给病人最充分的选择权?“听医生的没错”——希望在良好的制度保障下,每一个患者对此都能深信不疑《工人日报》(2011年01月12日 03版)

近日,人们在关注无证心脏支架被安装进北京一名患者体内消息的同时,更为心脏支架的被滥用而担心。媒体报道说,尽管心脏支架的价格有所降低,但仍在万元以上,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病人是否需安装以及安装几个支架,完全取决于手术医生的良心。对于那些可装可不装的,医生一般都建议“装”,因为这样的手术,医生不会白做,甚至有的医生因此暴富。

针对“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挂了8个吊瓶,远高于国际上2.5~3.5瓶的平均水平”,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回应,要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措施加以改善。

“听医生的”,是很多患者的就医观念——吃什么药,听医生的;是吃药、是打针,还是输液,听医生的;动不动手术,听医生的;用进口的器材还是国产的器材,听医生的……

但是,当我们一次次从媒体上得知某些医疗界的“黑幕”,得知有的医生从病人身上拿回扣而暴富之类的新闻后,当我们一次次捧着一大堆根本吃不完的药、面对动不动几百块钱的药费时,我们对一些医生的信任越来越低。

医患之间,患者的知情权有多重要?

这是发生在西方一些国家的事:把糖果做成“药丸”,把蒸馏水或盐水做成“药水”,这些被称为“安慰剂”或“假药”的“药品”用到病人身上,居然可能减缓病情,这被医学界称为“安慰剂效应”。当然前提是不告诉病人药是“假药”。美国医学专家不甘心“假药”被质疑“剥夺病人知情权”,做了一项医学研究,证明“即使病人非常清楚吃的是假药,安慰剂依然有效”。也就是说,之所以催生出告知病人是“假药”的前提下,证明“假药”依然有效的医学实验,是因为人家医学界非常在意“不能瞒着病人”,即患者的知情权。这一试验的意义甚至延及不少国家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投产以前,必须通过“安慰剂”对照测试,要证明该药比“安慰剂”更有效才行。

患者的知情权,在医患关系中,可谓一枚“试金石”。因为医学知识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如果医生想对患者隐瞒什么,想引导患者做出对医生有利而对患者可能不利的选择,是件很容易的事。治疗方案是不是有风险?是不是最优方案?从理想状态来说,医生应该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耐心解释,告知详情。从现实来看,真的能向病人解释“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一医学常识的医生实在寥寥。医生太忙、顾不上是其一,但远不是全部。以一盒口服左氟沙星药片为例,12元,可吃3天,同样的药品,静脉注射3天的费用近400元,相当于口服药物的30倍。谁能说其中没有利益的驱动?尽管也有不少病人认为“输液来得快”,要求医生给自己打吊瓶,但这一观念的形成与医生、医院的引导有着相当关系。

再有,有几个医生会实心实意地提示病人:安装心脏支架是有风险的,后继治疗费用也不少?于是,那些本可以通过服药收到很好疗效的心脏病患者,稀里糊涂地“被安装”了支架。而这种趋势正在愈发严重,甚至有人担心,要不了几年,我国80%的老人心脏都将装上支架。

如何让医生告诉患者实情?如何让我们得到不带任何“杂质”的真实的医疗信息?如何让医生告诉患者,哪个方案的治疗效果是什么、潜在的后果是什么,最后由患者自己来选择?这些应该是医改制度中必须考虑的。

医疗制度的好坏,检验的标准之一,即其催生的医学伦理是否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否一切以缓解病人病痛为中心?是否在缓解病人病痛的同时让病人得到最大的尊严与尊重?是否给病人最充分的选择权?

“听医生的没错”——希望在良好的制度保障下,每一个患者对此都能深信不疑。(刘文宁)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