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少林寺,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少林寺也是在社会中、大众中,构建着一种新型的认同方式。让宗教超越神秘主义的层面,让信仰得到超越个体的认同,使信仰得以在现代社会行为方式之中被表达,这或许也给佛教的信仰方式,带来了某种“现代性”与“公共性”。
这并非为少林寺辩护,少林寺的做法,仍有其值得商榷之处。社会学家杜尔凯姆认为,宗教现象是把事物划为“世俗的”和“神圣的”两类,而寺院必然属于后者,只有超越于世俗之上,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何处理好这种“世俗性”和“神圣性”之间的关系,或许是少林寺在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行的关键所在。这表面上是寺院经营方式的问题,本质上则是寺院存在的基本“合法性”问题:是以赢利为目的还是以弘扬佛法为目的,是以提供服务为目的还是以修炼信仰为目的。这样的回答,虽然不一定会影响到一种宗教的兴衰,但与一个寺院的命运,却可谓息息相关。
或许,不仅仅是少林寺,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儒家学说,如中医理论,如天人思想。正因为这是一个传统如何在现代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少林寺现象”才有更大的思想开度和讨论空间,也才应该成为一个不断持续、不断澄清、不断在辩论中求得共识的大文化问题。(张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