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并非事先就有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设想,也不仅仅着眼于摆脱经济和军事的困局,而是综合考虑了经济上解决“给养匮乏”的问题、军事上实现“围魏救赵”的策略、政治上贯彻“向赣南发展”的指示、客观上以“出击赣南”比较可行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正确决策的结果,后来在客观上促成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以及中央苏区的形成。
[关键词]红四军;柏露会议;出击赣南;东固会师
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第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军部特务营、独立营共3600余人,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的率领下,从井冈山茨坪和小行洲出发,经遂川县的大汾、左安向赣南进军,开始了转战赣南、闽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历程。
对于这一事件的原因,党史学界看法见仁见智。20世纪80年代之前,绝大部分的党史书籍或文章都认为,在1929年1月的柏露会议上,毛泽东分析了在赣南、闽西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决定以部分红军留守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去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持这一观点的有李新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胡华的《中国革命史讲义》和马齐彬等编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等。此后,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柏露会议决定红四军主力下山主要有两方面的目的,一者是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红军的经济出路;二者是实行“围魏救赵”的军事策略,粉碎敌人的第三次“会剿”。持这一观点的有罗惠兰的《柏露会议决定红四军下山目的浅探》、李孙强的《关于一九二九年红四军下山的目的和任务的探讨》和黄书孟的《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创建赣南闽西根据地的理论意义》等。最近,笔者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出击赣南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两方面的原因,而是综合各种情况全面考虑和正确决策的结果,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上解决“给养匮乏”的问题
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其首要因素是经济上解决“给养匮乏”的问题。正如毛泽东在1929年3月20日给中央的报告中所言:“我们自1月14日离开井冈山,主因是经济无出路。”(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宁冈,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井冈山地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交通闭塞,适宜建立革命根据地,但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即人烟稀少、耕地缺乏,“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足万担”。1928年,由于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的盲动冒险,井冈山根据地遭受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凭险据守”的思想,不主张分兵冒进及远离根据地去打游击。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这种“凭险据守”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必须要“有充足的给养”,否则敌人只需封锁围困,根据地就会不攻自破。这种状况在根据地人员较少的时候还不明显,等到1928年4月朱毛会师,红四军成立后,军政人员一下子增至1万余人(参见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印《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第495页。),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由于井冈山的物质生活极端困难,在该年8月出击湘南的过程中,湘南农军溃散了一部分,但红四军主力仍有5000余人。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到:“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因为这种经济压迫,不但中等阶级忍不住,工人、贫农和红军亦恐将有耐不住之时。”(《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5、70页。)及至1928年冬,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主力800余人来到井冈山后,军队的给养问题更加突出。加上这年冬天异常严寒,连降大雪,更是雪上加霜。“四(个)月中红军经过空前的艰难,在浓冬之际边界丛山中积雪不消,红军衣履饮食非常困难,又因敌人封锁,红军未能到远地游击以致经济没有出路,在此时期中红军官兵单衣御寒,日食红米南瓜,二(个)月没有一文零用钱。”(《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第497页。)
根据地的物质生活已到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此,“四军如果不出发解决经济问题,大多数的群众,有不能领导了的危险。这个经济问题,要算红军中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边界割据的致命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等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因此,在得悉敌人即将发动第三次“会剿”之际,1929年1月4日至7日,毛泽东主持召开柏露会议,作出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主动出击赣南的决策,其首要因素就是突破敌人的封锁,解决给养匮乏的问题。